即便沒有MBTI,也會有另外一種性格分類工具填補MBTI的位置,就跟昔日的星盤、塔羅占卜一樣,用通俗易懂的工具探知復雜的豐富的人性,永遠是一門好生意。
撰文|趙衛衛
MBTI測試再度火了。
#谷愛凌的MBTI是INTJ#、#楊冪的MBTI測試是ENFP#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MBTI這個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職業性格測試,又一次活躍在年輕的網絡用戶群體中。
「INTP女」、「INFP男」、「ENTP女」……社交媒體上,年輕人自報家門時,用四個字母組成的符號來標識自己,這成了年輕人自我標簽化的工具,比如谷愛凌的INTJ,就代表著「富有想象力和戰略性的思想家」。
MBTI將人分成16種人格類型,從四個維度做出區分,比如外向型還是內向型,實感型還是直覺型,情感型還是思考型,判斷型還是感知型,四個維度下不同選擇偏好組合起來,就成為由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人的性格偏好特征。
事實上,MBTI就是一套人格測評工具,背后的理論根據來自心理學家榮格,榮格認為,人有思想、情感、感覺、直覺四個心理學功能,而發明MBTI的美國作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布里格斯,就是根據榮格的理論來制作測試工具,這套工具從1940年代至今不斷被發揚光大。
其實,可以從B端和C端兩個維度來觀察MBTI。
這套測評工具先是被美國企業管理者引入,幫助HR對不同類型的員工進行測試組合,后來被引入華為等中國企業的管理招聘中,用于企業團隊的職業發展和工作適應性等。
而當下再次流行的MBTI,更多是一種社交介質,成了互聯網社交平臺的新潮流,年輕的互聯網用戶用MBTI標識自己的社交身份。國外的Tinder等社交媒體上,MBTI也衍生成了快速識別他人、找到同類的符號,這股風潮很快席卷國內。
相比MBTI的真偽討論,它是一套史上最賺錢的性格測試工具,更加值得關注。
為什么MBTI能夠通吃B端C端,而且經久不衰?為什么時隔數十年,95后、00后依然選擇它來認識自我?
1
巨頭光環
MBTI的興起,是靠著與美國大公司綁定的光環而起的。
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明MBTI的邁爾斯跟一位美國第一批人力管理顧問一起,把測試賣給大客戶公司,諸如通用電氣、標準石油公司、紐約人壽保險公司,評估面試應聘者以及是否應該向某種性格的人收取更高的保險費。
靠著打入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力資源系統而一戰成名,后來,MBTI號稱被迪士尼、百事可樂等公司的80%以上高層管理者使用過。
MBTI與IBM的故事,是因為IBM要拓展印度市場但無人應征,相關部門就用MBTI對候選人進行性格類型研究,針對IFSE(內向情感帶外向實感)的人,就用情緒渲染的手段來打動,而針對ETNI(外向思考帶內向直覺)的人,就用晉升、加薪等挑戰性的手段游說,最終完成了人員的選擇。
就連知名的橋水基金,也曾為MBTI背書。
2008年,橋水內部引入MBTI測試管理層。一開始,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不太相信這個測試結果,但他請管理層給測試結果準確性打分,80%以上的打分都接近滿分。
事實上,MBTI只是橋水基金使用的測試工具之一,其余還有職場人格量表、團隊傾向簡表、分層系統理論等,瑞·達利歐認為,借助這些測試工具,對不同人的思維方式逐漸有了更為清晰、更以數據為基礎的理解,「能反映職員的思維與行為偏好,同時向我們提供新的人格特征和術語,有助于把我們已經識別的特征與術語清晰化和擴展化」。
本質上,橋水基金使用MBTI的場景還是招聘。瑞·達利歐相信,這種心理測試比傳統招聘方式效能更強大,如果二選一,他愿意選擇心理測試招聘。
最重要的是,MBTI并不能完全徹底的反映一個人,也不是大企業所信賴的唯一測試手段。比如,MBTI里的「判斷者」喜歡計劃并遵行,但「發掘者」喜歡關注周圍發生的情況并適應;前者喜歡的工作方式是從內到外,而后者喜歡從外到內。
所以,當出現管理層的測試結果和瑞·達利歐印象中不一致時,比如有人的MBTI測試結果顯示為S(關注細節)和J(計劃者),而「團隊傾向簡表」的測試結果是貫徹者時,他們就很有可能比右腦思維者和有想象力的人更關注細節,這意味著他們會更適合結構更明確、更清晰、更少模糊性的工作。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對西方企業管理文化的學習,MBTI這套測試方法自然而然被引入國內,尤其是互聯網公司。MBTI的應用很典型的測試場景,就是達成員工和工作的最佳匹配。
《俞軍產品方法論》就曾提到,滴滴產品組就曾組織過MBTI的人格類型測試,其中有60名核心或高潛產品經理參加,
結果最多的人格類型是INTJ(內向直覺思維判斷,專家型)、INTP(內向直覺思維知覺,架構師型)、ENTJ(外向直覺思維判斷,領袖型),共有36人(占60%)。
而事實上,這三類人格在正常人口統計中只占6%~12%(基于幾個不同的統計),重要的是,重疊最高的NT類人格代表著理性思考,運用理智和邏輯處理問題,關注事情的重點。
當然,MBTI進入中國,離不開MBTI版權方的推動,美國Myers-Briggs公司在2000年授權中國香港的Skill&Will作為版權代理商,作為MBTI在中國地區的獨家認證培訓機構。
職場人士和學生群體是其主要目標,在其官網上,Skill&Will列出了進入中國引來所服務的超過800家公司,其中包括華為、阿里巴巴、萬科、蔚來汽車等民企,也包括中廣核、一汽大眾、寶鋼集團等國企。其繼承了MBTI在美國的發展策略,一方面打入大公司增加光環,一方面通過深入學校,幫助學生測評、進行職業選擇。
例如,此前很多教育培訓機構會利用網上免費的MBTI測試,為高考學生進行定制個性化方案進而從中收費,資深規劃師的規劃服務收費不菲,價格曾高達近十萬元。
MBTI測試并不復雜,但網上免費的MBTI測試其實都是盜版的。
作為MBTI在中國大陸的獨家代理機構,Skill&Will宣稱在互聯網平臺搜索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MBTI人格測試等等,都跟其獨家代理的MBTI無關。
如何獲得正版的MBTI呢?Skill&Will只供獲得MBTI認證的施測師獲取。成為施測師,要參加Skill&Will的師訓營,個人會籍每年9800元,而非師訓營會員,也要按不同活動收費,價格在800元至3800元不等。
也就是說,免費的MBTI測試往往只是誘餌,背后的付費服務才是真相本身。
2
標記自己,是門好生意
過去二十年間,MBTI完成了對大公司的一輪輸出后,性格測評工具開始風靡互聯網和年輕人。
MBTI性格分類已經被互聯網產品經理廣泛應用起來, 不光是在設計產品的用戶畫像上會用到MBTI的理論或是五大人格理論來描繪用戶的個性特征,在營銷等方面也會借助MBTI的方法,這也助推了MBTI進一步深入互聯網年輕人。
2018年世界讀書日,亞馬遜Prime閱讀做過一個活動叫「每個人都是一本奇書」。用書來比喻一個人,從讀書到讀人是其核心理念,他們將MBTI的16種人格對應16本書。
比如,「你從不后悔自己踏上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畢竟世上最稀奇的花,只開在無人的小徑。你是一本《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你和那些低端‘鍵盤俠’不一樣,你diss(反抗)世界的方式,是創造一個新世界。你是一本《批判性思維工具》!
「還好有你,默默守護著美好,讓黑暗的世界透出一點光。你是一本《小王子》!
這樣的答案,讓所有參與互動的消費者在看到的那一刻,都會產生「為何如此懂我」的感嘆,進而產生分享的欲望。
此外,網易云音樂「你的榮格心理原型」、「測一測你的人格主導色」等H5刷屏營銷,本質上跟MBTI引起的熱潮一樣,都是利用用戶人格或是心理的分類來傳播。
現在,在社交平臺Tinder、即刻、小紅書等產品上,用戶把MBTI測試結果寫在個人簡介中,以此標簽作為陌生人之間迅速配對的接頭密碼,MBTI儼然成為了高階版的星座。
比如,如果你是頭腦冷靜的INTJ男,這意味著你跟這個類型的代表人物牛頓、霍金、馬斯克、扎克伯格是同類,「ENFP跟INFJ是命定的CP」,「INTP是神,INTJ是天才」……
這也標志著,二十多年后的今天,MBTI已經完成了從B端大公司所信賴的人力資源工具,轉變成C端用戶快速認識彼此的社交工具。
但為什么市面上有眾多測試和分析模型,人們偏偏喜愛把MBTI的測試結果寫進社交軟件?
牛津大學副教授莫薇·安姆瑞曾經在貝恩公司做過管理咨詢,她寫過一本《性格販子:MBTI的奇怪歷史及性格訓練的緣起》(《The Personality Brokers》),以一種嚴肅的手法探究了MBTI測試工具背后的歷史和故事。
她認為:「人們很渴望了解它所呈現出的這種自我認知。它以一種無關痛癢、容易消化的方式呈現那種認知。我們受到一種難以置信的牽引……你甚至可以說出一些也是ENTJ型的名人或者明星。這是在混亂復雜的世界里創造意義的一種方式!
莫薇·安姆瑞揭露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創造MBTI測試工具的邁爾斯母女在生前都沒有賺到太多錢,她們只是熱情而努力地開發這個幫助別人找到自我的工具,而大筆的鈔票被后來有商業頭腦的顧問公司賺到了,隨著自我管理和商業心理學的普及,人格測驗變成了一種商品。
莫薇·安姆瑞拿到的一份Facebook內部報告顯示,2017年性格測試的市場有20億美元的空間,而從20實際90年代開始,商業咨詢公司在相關文章上的投放費用就高達4—5億美元。
按照這個邏輯,社交媒體上的MBTI泛濫并不是新鮮事,你會看到無數MBTI測試表在社交媒體上流傳,也會看到用MBTI解讀《權力的游戲》里的人物角色,這些角色和名人背后的人格類型,成為了大眾想象「自己是誰」時最有說服力的工具。
MBTI推動了大眾盲從的自我認知,「MBTI邏輯試圖將人們得到的社會地位與他們的性格本質適配,好像一個人生來就已注定更適合做家庭主婦還是研究者、CEO或者工人。社會業已存在的偏見和不平等,就這樣在一道道的MBTI測試題和一組組四字字母里被遮蔽、被鞏固、被再生產!
當然,當MBTI從大公司走向民間,借著互聯網越發有泛濫的趨勢時,越來越多山寨版的問卷出現了,「這些效仿的產品讓MBTI家喻戶曉,也同時制造了許多不負責任又誤導人的狀況」,莫薇·安姆瑞認為。
質疑MBTI當然正確,畢竟那是一套80多年前創造的分析工具。網絡上懷疑MBTI的最好的理由,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千人千面,MBTI只有16面,用一套包含16種人格傾向的測試就涵蓋所有人,自然會有缺憾之處。
但MBTI的盛行,恰恰證明相比于獨一無二,人們更喜歡抽象的分類去尋找同類項,進而用一套普遍分析的系統去把所有人涵蓋進去。所以MBTI本質上,就是給你貼一個標簽,讓這種標簽在團隊和職場更容易獲得認同感。
用MBTI無法深入了解一個人,但它可以安全而又快速識別一個人,在混亂復雜的世界呈現出一種自我認知,僅此而已。
正如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苟蚁啾扔谡J識世界,認識自我是一件更難的事情。千百年來,人們都希望認識自己,當認知很難怎么辦?當然都希望得到一種更高的方法去指引自己,進而做出決斷,MBTI就是其中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即便沒有MBTI,也會有另外一種性格分類工具填補MBTI的位置,就跟昔日的星盤、塔羅占卜一樣,用通俗易懂的工具探知復雜的豐富的人性,永遠是一門好生意。
作者: 趙衛衛 藍洞商業
來源公眾號:
藍洞商業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