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道自主招生中文筆試題解析及應對策略
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 楊大忠
此文刊發2019年8月《作文》高中版
一
近年來,通過自主招生從高中選拔優秀學生成為一些名校重要的錄取方式。香港中文大學是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的名校,這些最頂尖的大學在出題思路與考核方向上無疑具有一致性。所以,通過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些真題,掌握這些題型的特點,確定正確的答題思路與應對策略,從而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相應指導,能夠使學生從容應對名?己,因此研究這些真題無疑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鑒于此,本文就從香港中文大學近三年的中文筆試題入手,對其進行解析,提出應對策略,供廣大師生參考。
二
香港中文大學招生的中文筆試有兩道題,且都是寫作題,其中2017年的寫作題要求在四個選題中選擇兩項進行寫作。其題目與高考作文不同,高考作文主要提供幾項材料,讓考生從中綜合提煉出契合材料的立意進行寫作;香港中文大學的作文則直接提供立意,讓考生闡釋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表面上看,這似乎弱化了考生提煉論點的能力,但聯系論題來看,這樣出題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看似矛盾的辯證統一或截然對立中的“二選一”
真題:
1.描寫一個你最熟悉的陌生人。(2017年)
2.為成功者與失敗者寫傳記,你選哪一個?(2016年)
以上真題1,從要求來看,似乎矛盾:既然“最熟悉”,又怎么可能是“陌生人”?這樣的文章,學生應當能夠應付,但往往寫不出高深的立意。比如寫身邊某人,大家“熟悉”的是:這個人生活很簡樸,省吃儉用,甚至可以說有點兒小氣;但在某次大災難面前,他卻將多年積蓄全部捐給災區重建家園。這種“陌生”的舉動體現了他高貴的品質。“熟悉”與“陌生”就這樣有機統一在一個人身上。
類似這樣的內容,當然符合作文要求,但因為立意偏狹,內容單一,不會得到高分。其實,“熟悉”與“陌生”不能僅僅局限于同類性質,寫作時應當盡量拓展,賦予“熟悉”“陌生”新的內涵,以此體現出學生豐富的知識儲備。“熟悉”和“陌生”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現實生活,而要拓向名著名篇。作品中的有些人物的事跡與形象是我們相當熟悉的,卻不料這種“熟悉”根本禁不起推敲;若聯系作品重新評估這個人物形象,我們才知道對其多么“陌生”,之前的認識何等膚淺,例如林沖(見下文中例文片段1)。再如《紅樓夢》中的妙玉,我們對其最“熟悉”的是:貌美傾城,才華橫溢,只有黛玉和寶釵才能與之抗衡;孤標自傲,目無下塵,劉姥姥喝過的茶杯,她棄而不用;冷若冰霜,實則多情,對寶玉暗中思慕。但令我們深感“陌生”甚至無法接受的是,妙玉最終身陷泥淖,被強盜所奸。人物行事特質的“熟悉”與最終結局的“陌生”,之間的反差恰恰體現出《紅樓夢》思想的深刻性。再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和田曉霞,讀者“熟悉”的是他們之間愛情的可貴:一個是出身農村貧寒家庭的挖煤礦工,一個是貴為地委書記千金的省報記者;讀者“陌生”的是,路遙為什么在他們愛情達到巔峰的時候安排了田曉霞的死?其實,從“熟悉”到“陌生”的陡轉正體現出路遙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現實生活中這種愛情存在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曉霞不死,故事結局與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會讓人質疑作品的真實性。
真題1主要考察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看學生能否運用自身學識并依據生活或作品中的表象透視出冷峻的實質性問題,從而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如此謀篇布局,下筆成文,自然是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真題2考查的則是事物的相對性的問題。為成功者或失敗者寫傳記,首先要正確定位“成功者”與“失敗者”。“成功者”與“失敗者”都是相對而言的。世俗生活中的“成功”,不外乎金榜題名、高官厚祿、香車美女、富可敵國。為這樣的“成功者”寫傳記,重點突出其“成功”,不僅膚淺而且俗氣。高深的立意是:如果為“成功者”寫傳記,就要突出他的“成功”是經歷過慘重的“失敗”而來的,并且“成功”絕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如果為“失敗者”寫傳記,就要突出這種“失敗”對社會、對未來的價值與意義,這里的“失敗”也絕非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一句話,“成功”與“失敗”是相對而言的。
翻看《歷朝進士名錄》,誰還會記得這些當年風光無限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呢?然而就人生價值而言,這些進士絕大多數是“失敗者”,他們的名字早就被人們淡忘;與之相反,張繼、蒲松齡都是科舉下的“失敗者”,但《楓橋夜泊》與《聊齋志異》卻奠定了他們在文學史上的“成功”。曹雪芹由“成功”的溫柔富貴之鄉墜入“失敗”的窮困潦倒之境,《紅樓夢》的誕生卻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絕對“成功”的地位,無人可及?ǚ蚩ㄗ哉J為是“失敗者”,臨終前囑咐好友布羅德將自己生前的作品全部燒掉,只因為他覺得作品是“失敗”的。幸虧布羅德保留了卡夫卡的手稿,才成就了卡夫卡世界文豪的地位。從文學價值來看,卡夫卡是絕對的“成功者”,他自認“失敗者”的近乎自虐的高要求為后來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礎。“成功”與“失敗”都是相對而言的,兩者互相排斥又互相成就。無論為“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寫傳記,都不能偏執一端、固守一隅,立論時要以對立面作為反襯的依據從而“死里逃生”,使對立雙方相輔相成,使論證更加有力。
以上作文類型往往都不只設置了單個角度,而是要求學生辯證統一地看待問題,或是在似乎矛盾的結論中考查學生“死里逃生”的能力。這種文章類型,對考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僅要求考生掌握豐富的材料,而且還要以此作為論證的依據。眼界狹隘,囿于成見,被傳統觀點所束縛,都是此類作文的大忌。
例文片段1:
文學作品中有些我們一直自以為“熟悉”的人,如果聯系他們的行事特征來看,他們的行為往往使我們大吃一驚,甚至大驚失色。例如林沖,我們一直將其看作被“逼上梁山”的好漢、替天行道的英雄。這是讀者“最熟悉”的內容。但是,為使自己有容身之地而視他人生命如草芥,為保證自身安全而不惜強行休妻,面對仇人無動于衷,麻木得令人震驚,這就是《水滸》原著中的林沖。這樣的林沖能是“英雄”嗎?值得今天的師生崇敬嗎?我們“最熟悉”的林沖,在《水滸》原著中竟然是那樣一副嘴臉,實在令我們感到“陌生”,從而使我們深感難堪:我們一直相信傳統觀點,殊不知傳統觀點往往是特殊時代牽強聯系的產物。(注:此段觀點出自拙作《對林沖形象的再認識》,《語文建設》2016年第9期)
(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客觀剖析
時代的發展,無疑會出現新氣象、新事物,也會出現新問題、新煩惱。香港中文大學這幾年的筆試題,都對此有所涉及:
真題:
1.當今社會,很多人覺得公共交通太擠,乘坐體驗感差,導致私家車持有量過大,引起交通擁堵。請你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少于800字。(2018年)
2.從文化與技術來闡述如何解決“路怒癥”。(2017年)
3.政府應該不應該以金錢來獎勵發明創造的人。(2016年)
以上真題,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這顯然考查的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提出的方案及其論述,可以考查多重知識點:解決方案是否可行,思考是否縝密,觀點論證是否清楚,論斷是否謹慎等。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層次以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程度。
對這樣的筆試題,學生首先要審清楚題。真題1中“請你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中的“這個問題”,被很多同學容易誤認為是“交通擁堵”,從而認為本文是要自己提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從題意來看,“這個問題”指的是公共交通工具的缺點引起私家車數量激增導致交通擁堵,這里的“交通擁堵”是有范圍、有限制的,而不是一些考生想當然的一切車輛擁堵行為。真題2中解決“路怒癥”的措施也是有限制的:從文化與技術兩個角度來闡述。措施不能籠而統之。
其次,學生在闡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肯定問題出現的必然性;提出舉措的時候一定要出言謹慎。像交通擁堵、“路怒癥”,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事物,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這種煩惱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衍生物。學生作文的時候一定要以理性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闡述問題的時候語氣一定要客觀。另外,鑒于年齡特征,高中生都是躊躇滿志的熱血青年,有傲視天下的氣概,難免在論述的時候把話說死說滿,試圖在論述中一勞永逸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這也是要注意的事項。須知任何問題的解決恐怕都不會釜底抽薪。論述理性而嚴密,論斷謹慎但不失客觀,是優質作文的保障。
最后,肯定觀點的同時也要點明對立面,不能單純地就事論事。真題3讓學生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政府該不該以金錢獎勵發明創造的人?如果選擇肯定的觀點,也要點明如果創造發明是反人類的,政府是不該獎勵的;如果選擇否定的觀點,也要指明創造發明的積極意義。但主次一定要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總之,審題要明晰,重點要突出,觀點要鮮明,結論要謹慎。對于中學生而言,所提出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舉措可能過于理想化,但只要言之成理、理據兼備,文章就有可能獲得高分。
例文片段2:
汽車數量的激增導致路上的車輛不是“烏龜爬”就是“蝸牛爬”,尤其節日期間,慢悠悠的車速讓駕駛者火冒三丈但又無可奈何。汽車間一旦發生剮蹭或者“接吻”,車主就似乎找到了發泄的契機,出言不遜直至大打出手,“路怒族”就這樣產生了。本來,兩千余年的儒家文化,將國人塑造得溫文爾雅、莊重自持、中庸豁達,“路怒族”之“怒”,似乎與國人的傳統素養水火不容。但是,交通過于擁堵產生的怨怒,兼以生活重壓下的艱辛,將國人的固有素養沖擊得支離破碎。通過回歸傳統文化的方式將“路怒族”之“怒”壓縮在萌芽狀態,仍舊是遙不可及的任重道遠。(注:本片段指明了傳統文化素養與“路怒癥”之間的關系,以及運用文化解決“路怒癥”問題的艱巨性)
(三)對學生文言文運用能力的綜合考查
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寫作就是重要的考查手段之一。顯然,這也是學生最感到頭疼的問題。能夠報考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對于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用法以及語法結構的掌握,他們可謂了然于胸,但由于平時缺少了文言文寫作的訓練,他們對該種題型還是心生畏懼的。如何寫出像樣的文言作品,就需要教師的正確點撥與指導。
真題:
給出兩篇古代短賦文,請用文言文仿寫一篇主題與形式均類似的古文。(2018年)
這種題型對學生提出了兩個要求:既要默寫出兩篇古代短賦文,又要圍繞其中一篇寫出主題與形式均與之類似的古文。歸根結底,會寫文言文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鑰匙。
高中生掌握的文言文數量本就不多,沒有扎實的基礎,要他們寫出立意高深、字面難懂的文言文,畢竟不太現實。筆者的看法是:如果他們所寫的文言文明白曉暢、沒有語法錯誤并且能靈活運用虛詞就行了,當然,主題不能偏離。當年那篇轟動全國的滿分文言作文《赤兔之死》就符合如此特征。若沒有一定的文言積累,卻偏要劍走偏鋒、力求深奧,難免弄巧成拙。鑒于此,筆者寫了一篇例文供學生參考。
例文:
寧采臣者,浙江金華人也。嘗進京趕考,棲于金華古寺。日暮,沿河步行,見一美姬,姿容姝麗,風度翩躚,心慕之,躡徑隨行。未久,見一尼庵,桃柳修竹環之,甚為雅致。女入,遂不見。心甚惆悵,乃返寺,見一道人焉。面黧黑,衣甚邋遢,見采臣,惑之:“吾乃嶗山道士,捉鬼為業。君今面目清減,顯晦氣色,是遇吊死鬼也。此魅;没廊酥,潛靈作怪,迷人敗本。處子偶見,若牽掛之,三更必攝其魂魄也。”生大驚,面如土色。道士曰:“無妨,吾有一符,貼于窗欞,可保無虞。”遂行之。生輾轉反側不能寐,三更,窗外沙沙有聲,如蛇吐信。生戰栗不敢言,唯蒙頭倒伏,閃眼細窺,忽見白光耀眼,倏忽而出窗外,后聞鬼哭狼嚎之哀泣,遂湮滅無聲。明日,道士曰:“此乃飛蜈蚣,專降吊死之鬼,所以鬼跡消遁,君命得以保全。”翌日,道辭而去,生則病焉。罷考返鄉,三年乃愈,猶神神叨叨,如遇鬼魅之恐怖狀。
就材料而言,例文采用了《聊齋》中的《聶小倩》《嬰寧》《嶗山道士》《畫皮》等多則故事,還采用了《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潛靈作怪、迷人敗本),同時揉進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內容淺顯、明白曉暢是例文的一大特色,但敘事明晰,文言味十足且故事較為吸引人;更主要的是,例文將高中階段最主要的八個虛詞“之”“焉”“乎”“其”“于”“也”“則”“所以”全部貫穿其中,讓學生在具體事例中更直觀地體會到虛詞的正確用法。
通過鑒賞這段例文,學生明白了文言文寫作并不是什么難事,信心得到極大提升。以此為契機,筆者讓學生熟讀《聊齋志異》中的《促織》《羅剎海市》《聶小倩》《嬰寧》《畫皮》五篇故事,然后讓他們圍繞杜牧的《阿房宮賦》運用文言文對該文進行評價,字數300左右。結果他們寫出的文言文像模像樣,指導獲得了極大成功。
指導學生用文言文進行寫作,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闡述上,就如同給學生講解游泳的理論而不讓學生下水嘗試一樣荒唐。教師必須身先士卒,帶頭寫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文言文,然后圍繞例文進行講解,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典型的文言名篇,之后再讓學生動手嘗試。如此,則事半功倍。
三
香港中文大學自主招生的中文筆試題,與常規高考作文題相比,雖然省略了提煉立意的環節,卻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查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同時,出題者還要求學生充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對此有自己的獨到看法,同時還通過文言作文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可謂面面俱到。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沒有適切的指導,是很難應付此類考試的。鑒于名校在選拔人才的目的與考查方式上有著殊途同歸的特征,本文闡述的指導學生如何應對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筆試的策略對報考其他名校的學生無疑也是適用的。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所在。筆者衷心希望各位語文同仁也能夠圍繞上述題型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學生進入名校鋪平道路。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