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d83bz"></th>
      2. 您所在位置:主頁 > 學歷提升 > 大學生活 >

        浙大學長:真正重要的,還是你是誰,以及你將要到哪里去

        時間:2022-03-25發布于:教育培訓網發布人:百學培訓瀏覽:0

        浙大學長:真正重要的,還是你是誰,以及你將要到哪里去

          認識Terry已經是好多年前了,那時候的他剛加入AIESEC全國總會,而我則給他們各學校的主席做Leadership Coaching。

          Terry 簡介:

          一個深愛祖國的基督徒、懷揣夢想的AIESECer。

          在關羽爺爺的家鄉山西長大;

          在于謙爺爺的家鄉杭州求學;

          在小漁村深圳奮斗。

          熱愛讀書、社會學畢業,帶給我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

          通過研究中西歷史、文化、社會來理解世界;

          通過追求企業家精神和領導力來改變世界。

          投身畢生于教育事業。

          無論是認識AIESEC,還是認識Terry,都讓我相信,這個社會不只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有“有情懷有理想的青年”。因為有你們,所以我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這篇文章是我2020年邀請Terry給同學們寫的一封信。在這篇文章中,Terry分享了他的觀察、思考和洞見,希望給有同樣困惑的大家一些思想的啟發與靈魂的思考。

          正如Terry學長在上文所描述的,“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是為了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東西而活。”這也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所提出的,追求生活的意義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于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

          這個禮拜六的中午12點,我將再次邀請Terry學長坐客我們的直播間,和我們一起聊聊他的大學專業——社會學,一個帶給他看待世界獨特視角的專業。同時,也歡迎大家和Terry學長互動你們感興趣的話題,Terry學長是寶藏,大家要抓住機會無限挖寶噢。

          晶晶

          前言

          很多人在聽到我是浙大畢業的時候,都會想當然以為我是一個學霸。

          當然,我并不是。其實我在浙大的時候因為掛科,延遲了一年才畢業。就算在高中的時候,我也不是一個學霸。不過高中的經歷還是先不要說太多,我的高中過得太不主流了,要是人人都學我那可就壞事了。

          我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投入在了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比如說高中的時候和兩個朋友在學校里賣風箏,嘗試第一次自己賺錢。

          比如說大學畢業在全球最大學生組織 AIESEC 的中國大陸區總會全職工作一年,和十幾個同樣剛畢業的年輕人一起,運營 3000 人,地跨 20 多個省的組織。

          比如說和朋友在北京通州租了一個房子,花了兩個月完成一次失敗的創業……

          現在,我在一家喜歡的科技公司,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然而這些事情其實都僅僅是一個人身上的標簽,就像“浙大”,也像“學霸”一樣,它往往說明不了你是誰。況且我還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們擁有無數外在光鮮的標簽,卻只能用來掩蓋他們內在的匱乏。

          所以今天,我不想說任何一個標簽里面的故事,只想講講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成長中碰到的一些煩惱和一些頓悟,在我身上是什么樣的。

          關于內外向性格的困惑

          小時候的我,最想擺脫的一個標簽就是“內向”。

          確實,從小我就是一個喜歡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我小時候很不好動,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和畫畫。但是隨著自己長大一點,敏銳的我發現,在大人的語言環境里,“內向”好像是一個人性格的缺陷。

          似乎每個大人都覺得“外向”的小孩有出息,而“內向”則是一個需要改變的特點。

          當然,大人往往是矛盾的,一旦孩子吵鬧起來,他們又會開始羨慕那些可以安安靜靜坐著的小孩。更糟糕的是,在大人口中,“內向”還會跟另一個更不好的詞聯系起來,那就是“情商低”。

          內向的孩子不擅于表達,所以他們在不太熟的人面前看上去就像木瓜,既然在大人面前他們不愛說話,在學校他們一定也不懂得交朋友。情商低無誤了,將來混社會,肯定吃不開的。

          雖然我父母很少過分去強調我的內向,但是小孩子是很敏感的。架不住周圍有形形色色的大人,其中可能很多還是關心你的長輩,他們可能真的是站在希望你可以性格更好的出發點上,可是這往往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因為每一個小孩子都或多或少追求大人的肯定,那么既然在大人眼里內向是不好的東西,內向是情商低,你自然要想方設法成為一個外向的好孩子,即使那個孩子并不是真正的你自己。

          這樣的內心戲聽起來很敏感,但是這恐怕是很多跟我一樣內向的小孩子的真實寫照。

          我是一個不甘現狀的人,所以當我有了那個“變得更好”的目標的時候,我就開始了努力,去模仿那些外向的孩子,試著離開自己的世界,試著在大人面前說俏皮話,試著在一群同學中把自己變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我不能說這是完全錯的,因為這確實鍛煉了我的社交能力,但是在你還是一個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在哪里的時候,這個過程卻是一個對自己的否定,讓自己變成一個自己想象中的人。實際上這是很累的。

          有的時候,我會變得過于外向,以至于覺得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就會再次回到一個更封閉的狀態里。就像一個鐘擺,一會兒擺到外向的極端,一會兒擺到內向的極端。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多年,整個中學時代,我沒有停止在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答案,但是并沒有答案。直到大學,我開始在書中尋找答案的時候,它才一點一點浮現在我面前。

          其中說得最好的是一本叫做《內向者優勢》的書,它詳細解釋了內向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外向和內向根本沒有好壞,對內向錯誤的偏見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犯的錯誤之一。

          實際上內向的人有著更快的腦回路,他們在還沒說出一句話之前已經對這句話做了很多思考,因此他們常常把自己要說的話預先否定了;而外向的人則沒有這個過程,他們需要把這句話說出來,根據外界的反應,再去調整自己。

          說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沒有好壞之分。

          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勢,外向的人更善于表達,但是內向的人更善于思考,也更加獨立。而情商則更是另一回事兒了,因為情商的真正含義是對他人情感的感受能力。而我恰恰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

          比如說,在打籃球的時候,大家都沉浸在打球中,我卻總是能注意到那個不太會打球而搶不到球的人,并且把球傳給他,讓他也可以玩得開心;我也會注意到那個最喜歡表現的人,并在他最想要獲得肯定的時候送給他一句“好球,牛逼!”

          在這些標簽伴隨我走了這么久之后,我終于知道了,我的性格并沒有什么問題。恰恰相反,我是一個獨特的人,也許別人身上有我沒有的東西,但我也有別人身上沒有的東西,而且我不需要變成別人。

          現在的我同樣會學習社交技巧,變得更加善于表達自己,但我不再想變成一個外向的人,相反我享受與自己的思維呆在一起的快樂,也喜歡一個人旅游,一個人讀書,我并不會因此沒有朋友,更不會因此在社會上吃不開。

          這也是我想做的第一個分享,我想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會被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不管你是因為內向被覺得沒有外向好,還是因為外向被覺得太淘氣,或是其他什么,都不一定意味也許你需要花十幾年的時間才真的能了解自己和完全地接受自己。

          但沒有關系,你從一開始就可以知道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人,你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但你不需要成為別人。

          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

          我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可能是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會躺在床上思考人生的意義。聽起來很好笑,但是我有一次聽說,好像每一個小孩在小的時候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人生的意義。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細碎的事情需要我們去考慮,所以晚上就會思考起哲學問題來。

          那時候的我會陷入到一個可怕的悖論里面:如果人生是有限的,那么有一天我就會死去,我就不存在了,那我的生命有什么意義呢?如果人生是無限的,那我們的生命無限地延續下去沒有盡頭,一直到永恒,無休無止,那不是更加恐怖?

          但是第二天早上,前一天晚上思考的一切就又都被自己忘掉了,又跑出去開開心心過一天,直到一天結束再一次躺在床上。

          倒是到了中學以后,慢慢地人就不會再去思考這個遙不可及的人生意義了。因為到了中學的時候,社會給了我們一個更具體的目標,基本上就是一天又一天,通過一個一個考試,中考要考上一個好高中,高考要考上一個好大學。

          似乎我們每個人只要盯著眼前的目標去努力就不會錯。

          但是其實,中學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耽延的機會,讓我們在幾年里面不用思考這個長遠的問題。它用一種清晰具體的目標把你迷惑起來,把你的注意力都占據起來,卻讓我們不再思考這個真正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總有一天你會需要思考人生的意義。

          我發現一直到大學以后,甚至工作好多年以后,我見到的大多數人都仍然不清楚自己人生的意義,因此他們總是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周圍人日常的語言中迷茫著,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當下做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也許就是中學時期我們被捆綁在學習上的一個后果。

          實際上我覺得,確定人生的目標應該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做的事情。

          雖然隨著成長我們的認知不斷地會被改變,我們會有新的想法去改變原來的想法。但是不論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解讀是什么,我們都需要一個解讀。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為了自己而活,一種是為了一些比自己更大的東西而活。

          所謂為自己而活,就是一個人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自己活得開心快活,不在乎自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么影響;而為了一些比自己更大的東西而活,就是除了自己之外,還希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東西,不管只是影響到自己身邊的朋友,自己的一個公司,還是影響到整個世界。

          我不能去評判這兩種選擇哪一種更好,但是在我內心深處,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是為了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東西而活。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選擇為自己而活,并且對任何利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我覺得他們其實是很可憐的。

          如果你聽說過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就會知道人最高的需求層次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于我們每個人能夠為他人、為這個世界創造什么。

          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其實是沒有機會去體驗什么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他們的需求層級停留在自己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上,這是我覺得很可悲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很小的時候,很多大人在說孩子將來長大了有本事可以出國移民的時候,我就很堅定地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出國移民。因為我這個人對于那種和自己生長的社會割裂開,自己移民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享受自己生活的做法是沒有辦法接受的。

          我知道我從小生長在中國這個社會里,我長大了也要去回饋這個社會,小到我的父母和家庭,大到整個這個社會,我的個人人生意義與這個社會是緊緊綁定在一起的。

          我要去回饋它,而我看到所有不夠好的地方,我要去改變它,讓這個社會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在一個更好的環境里成長為更好的人。人生觀可以指導我們的人生選擇。

          后來我在大學里面選擇了做 AIESEC 這個學生組織,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學生組織的愿景吸引到了我,在這個組織里,雖然我們都只是二十歲上下的學生,但我們卻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相比很多豐富大學生活,提高自身本領的學生社團,一個去對身邊的世界帶來積極影響的組織更加能夠吸引我。

          我的大學四年中絕大多數時間,都獻給了這個學生組織。大學四年后,我決定去 AIESEC 全國總會全職工作一年,相當于拿著勉強可以生活的津貼做一年志愿者。

          但我非常熱愛這個工作,因為我感到在這份工作里,我可以給很多人帶來積極的影響。所以雖然非常辛苦,也沒有什么回報,但是它卻讓我感到我正在實現我的人生意義。

          在 AIESEC 不計利益去為世界創造價值的這幾年,對于我一生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經歷,也讓我的人生觀更加地豐富,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改變。

          而現在的我,仍然走在做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的路上。

          其實想寫的還有很多,只是太久沒動筆了,對自己寫的東西總是不很滿意。想到如果又要要求自己寫下去,可能永遠不會完成了。所以,這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益。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熱點推薦

        推薦圖文

        熱點標簽

        强奸到高潮视频

          1. <th id="d83b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