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作交流使用,謝絕取為商用,若有引用,請注明出處。向命題者致敬!
一、現代文閱讀(35 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 5 小題,19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
、佟锻ǖ洹吩疲“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胡旋舞又稱為團亂旋、團圓旋等,是從西域康居傳入中原的一種民間舞蹈,與《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一道成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樂舞。與傳統中原舞蹈柔美、舒緩、婉約的風格不同,胡旋舞節奏迅疾、風格剛勁,白居易的詩句“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應弦,手應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谝苍S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易所說的“臣妾人人學圜轉”或許有文學家夸張的成分,那么《新唐書》《冊府龜元》中,西域多國在開元年間屢獻胡旋舞的記載更為可信。史料顯示,唐代尤其是開元、天寶年間,胡風在中原地區盛行,各大樂坊的舞伎、街頭巷尾的百姓,許多都是胡旋舞的愛好者,在大型游樂活動、節慶活動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墼谔拼t極一時的胡旋舞已經失傳,人們只能在影視作品和歷史資料中領略其風采、想象其神韻。近日,《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請青年舞蹈家共同創作,演繹了敦煌胡旋主題舞蹈《遇見敦煌》。借助當代藝術家的智慧和現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從敦煌壁畫中走來,以鮮活靈動的方式與人們重逢,傳統樂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廣闊的受眾,尋找當代知音。
、芏鼗湍呖220窟的壁畫《東方藥師經變畫》,場面恢弘、色彩瑰麗,望之有夢回盛唐之感。壁畫上,舞伎腳踩圓毯、翩翩起舞,從飛動的舞巾中不難推斷她們正在做急速旋轉,令人想起唐代詩人對胡姬舞姿的描寫,也印證了《新唐書·音樂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轉如風”的記載。
、輰φ铡锻跽邩s耀》推出的“遇見胡旋”皮膚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緊身戎服短裝,下身著綠色綾羅渾襠褲,衣帶飄逸,流沙飛舞,跳起胡旋,急轉如風,這種造型、氣質全然不同于《王者榮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膚的婉約之美,而是頗為硬朗,有英武之氣,好像從《東方藥師經變畫》中走出來。服裝“纏枝石榴捲草紋”的紋樣配飾搭配垂蔓、菱格紋、圓葉紋、斜方格紋邊飾等帷幔造型,臂有釧、腕戴鐲,身飾瓔珞、手持綢帶,蓮花型發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實戰中彈出的“不鼓自鳴”來自敦煌樂舞中極具特點的樂器圖像,人物形象盡顯敦煌樂舞文化的鮮明特征。在《王者榮耀》中,人們通過經典的人物形象、動作,遇見了敦煌、遇見了胡旋。
、抟环N流行極廣的藝術形式中,往往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密碼。胡旋舞熱烈、奔放、豪健,充滿激情與生命力,它的精神氣質與包容開放、昂揚向上、氣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谕瑯拥睦碛,胡旋舞也應該屬于自信從容地面向世界、蓬勃發展的當代!锻跽邩s耀》聯合學者、藝術家推出“遇見敦煌”系列文藝作品,正是秉承當代人文化傳承的自覺與情懷,對歷史資源的挖掘與回望。
、叱藗鹘y樂舞、敦煌文化,近年來,《王者榮耀》與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越劇以及傳統武術等都有精彩合作。傳統文化正借助現代科技,綻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編自夕君《在<王者榮耀>上“遇見胡旋”:千年樂舞,在科技中新生》)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胡旋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民間舞蹈,因舞姿急轉如風而又被稱為團圓旋。
B.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這可以從白居易“臣妾人人學圜轉”中得到證實。
C.胡旋舞節奏迅疾、風格剛勁,在唐代傳入中原后逐漸成為最流行的三大樂舞之一。
D.胡旋舞已經失傳,但舞蹈《遇見敦煌》讓它從敦煌壁畫中走出,重現在觀眾眼前。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間,在很多場合、很多活動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遇見胡旋”皮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從服裝紋樣配飾搭配的帷幔造型,到發冠設計等,都與敦煌樂舞文化特征相符。
C.胡旋舞熱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氣質與自信從容地面向世界的當代非常吻合。
D.“遇見胡旋”皮膚作品舞者形象的造型、氣質與《東方藥師經變畫》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碼的體現。
3.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地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胡旋舞在唐代紅極一時,可惜已失傳,現代人可以從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畫上領略到它的風采。
B.諸如胡旋舞這樣的與當代精神氣質吻合的傳統文化形式,正借助現代科技,綻放出非凡的魅力。
C.在《王者榮耀》“遇見胡旋”皮膚作品中,人們通過經典的人物形象、動作,遇見了敦煌、遇見了胡旋。
D.《王者榮耀》聯合學者、藝術家推出“遇見敦煌”系列文藝作品,是對歷史資源的挖掘與回望。
4.簡要分析文章的結構。(4 分)
5.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碼”“財富密碼”,許多商家或商品追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稱自己是“國潮(中國潮流)品牌”。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6 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 4 小題,16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
童年漫憶
孫犁
(一)聽說書
一年秋后,村里來了弟兄三個人,推著一車羊毛,說是會說書,兼有搟氈條的手藝。第一天晚上,就在街頭說了起來,老大彈弦,老二說《呼家將》,真正的西河大鼓,韻調很好。3村里一些老年的書迷,大為贊賞。第二天就去給他們張羅生意,挨家挨戶去動員:搟氈條①。
他們在村里住了三四個月,每天夜晚說《呼家將》。冬天天冷,就把書場移到一家茶館的大房子里。有時老二回老家運羊毛,就由老三代說,但人們對他的評價不高,另外,他也不會說《呼家將》。
眼看就要過年了,呼延慶的擂還沒打成。每天晚上預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書中又出了岔子,還是打不成。人們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兒聘婦要搟氈條的主,也差不多都搟了,幾個老書迷,還在四處動員:
“搟一條吧,冬天鋪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說,你不搟氈條,呼延慶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臘月二十老幾,弟兄三個看著這村里實在也沒有生意可做了,才結束了《呼家將》。他們這部長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兩塊大磚頭那么厚吧。
(二)第一個借給我《紅樓夢》的人
我第一次讀《紅樓夢》,是十歲左右還在村里上小學的時候。我先在西頭劉家,借到一部《封神演義》,讀完了,又到東頭劉家借了這部書。東西頭劉家都是以屠宰為業,是一姓一家。劉姓在我們村里是僅次于我們姓的大戶,其實也不過七、八家,因為這是一個很小的村莊。
東頭劉家有兄弟四人,三個在少年時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關東。其中老二一直沒有回過家,生死存亡不知。老三回過一次家,還是不能生活,只在家過了一個年,就又走了,聽說他在關東,從事的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勾當。
老四在將近中年時,從關東回來了,但什么也沒有帶回來。這人長得高高的個子,穿著黑布長衫,走起路來,“蛇搖擔晃”。他這種走路的姿勢,常常引起家長們對孩子的告誡,說這種走法沒有根柢,所以他會吃不上飯。
他對孩子們尤其和氣。有時,坐在他家那曠蕩的院子里,拉著板胡,唱一段清揚悅耳的梆子,我們聽起來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書,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緣》②借給了我。
哥哥嫂子,當然對他并不歡迎,在家里,他已經無事可為,每逢集市,他就挾上他那把鋒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幫人家賣肉。他站在肉車子旁邊,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練而敏捷地搖動著,那煮熟的牛肉、馬肉或是驢肉,切出來是那樣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樣,飛起來并且有規律地落在那圓形的厚而又大的肉案邊緣,這樣,他在給顧客裝進燒餅的時候,既出色又非常方便。他是遠近知名的“飛刀劉四”,F在是英雄落魄,暫時又有用武之地。在他從事這種工作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層層顧客的包圍下,顧盼神飛,談笑自若?梢韵氲,如果一個人,能永遠在這樣一種狀態中存在,豈不是很有意義,也很光榮?
等到集市散了,天也漸漸晚了,主人請他到飯鋪吃一頓飽飯,還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挾著他那把刀回家去。集市離我們村只有三里路。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來,搖晃得更厲害了。
對面來了一輛自行車。他忽然對著人家喊:
“下來!”
“下來干什么?”騎自行車的人,認得他。
“把車子給我!”
“給你干什么?”
“不給,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揚。
騎車子的人回頭就走,繞了一個圈子,到集市上的派出所報了案。4他若無其事地回到家里,也許把路上的事忘記了。當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縣城里去。
那時正是冬季,農村很動亂,每天夜里,綁票的槍聲,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專員正責成縣長加強治安,縣長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槍斃,作為成績向上級報告了。他家里的人沒有去營救,也不去收尸。一個人就這樣完結了。
他那部《金玉緣》,當然也就沒有了下落?雌饋,是生活決定著他的命運,而不是書。
…………
在我的童年時代,我痛苦地看到了嚴酷的生活本身。
1978 年春天
(有刪改)
【注釋】①搟氈條:用羊毛、駝毛等搟制成氈子。②《金玉緣》:《紅樓夢》程甲本系統的一種版本,全名《增評補像全圖金玉緣》,得名于《紅樓夢》中寶玉與寶釵的金玉良緣。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人們盼呀,盼呀”,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用快節奏的短句,直接體現了村民對“呼延慶打擂”這一情節期待的心理。
B.弟兄三人的《呼家將》,“如果整理出版,可能有兩塊大磚頭那么厚”,間接表明他們在村里做生意的時日之久。
C.作者將弟兄三人作為集體形象來塑造,他們都擅長說書,兼有搟氈條的手藝,以說書作為招攬生意的手段。
D.文章以平淡的語言,聚焦小時候自己聽說書的個人記憶,以此勾連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態,言淺意豐。
7.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在村里上小學時,想看《封神演義》《紅樓夢》,都要從村里大戶劉家借,說明當時村里整體文化環境的貧乏。
B.家長們告誡孩子,劉家老四“蛇搖擔晃”的走路姿勢沒有根柢,導致他吃不上飯,反映了家長們對劉家老四的輕視、排斥。
C.哥哥嫂子對劉家老四不歡迎,是因為家里本來就不寬裕,劉家老四回來會加重家中的生活負擔。
D.“我”認為,劉家老四“在這樣一種狀態中存在”很有意義、很光榮,是因為“我”覺得他“顧盼神飛,談笑自若”的樣子鶴立雞群。
8.簡析劉家老四的形象。(4分)
9.“我痛苦地看到了嚴酷的生活本身”,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 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5 小題,20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
(一)
、賳韬!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谑姥詴x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鄯狡湎笛喔缸右越M,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芄史狡涫⒁,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選自歐陽修《伶官傳序》)
(二)
、偾f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谄鋺鹩诤,嬖伶周匝為梁人所得。其后滅梁入汴,周匝謁于馬前,莊宗得之喜甚,賜以金帛,勞其良苦。周匝對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陳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報此兩人。”莊宗皆許以為刺史。郭崇韜諫曰:“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屢以為言,莊宗謂崇韜曰:“吾已許周匝矣,使吾慚見此三人。公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為景州刺史、德源為憲州刺史。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豬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豬二牲叫少牢。
B.太廟,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經皇帝批準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教坊,古時管理宮廷音樂、舞蹈、戲曲、繪畫等的官署,從唐朝開始設置。
D.刺史,又稱“刺使”,古代職官名,原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后成為一州長官的稱呼。
12.下列對文本(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以“嗚呼”感嘆突兀起筆,發出對歷史的深沉感嘆,又以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一嘆一問,一退一進,醒人耳目。
B.二段著力寫莊宗對“三矢”的態度,“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詞可見其恭謹及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三段對莊宗的成敗之跡作了概括,“得天下”與“失天下”反差鮮明,肯定得之難、失之易的說法,進而以反問與引用強調成敗由于“人事”的原因。
D.文末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以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來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
(1)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4 分)
(2)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4 分)
14.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伶官傳》末尾直陳“莊宗好伶,可不信哉”,結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證明。(3 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 2 小題,9 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 15-16 題。
驀山溪·梅
[宋]曹組
洗妝真態,不作鉛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黃昏院落,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
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梅子欲黃時,又須作,廉纖細雨。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東陽①也,試問花知否?
【注】①東陽:南朝沈約曾任東陽太守,因不得志瘦損。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頭意在直接寫梅,而不用鋪排襯托,寫出梅麗質天成、無需脂粉修飾的天然本色。
B.上闋末尾,寫梅在黃昏院落、風雪江頭無人欣賞卻清香不斷,既是寫梅,也是寫人。
C.下闋化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借月下“疏影”“夢魂”“細雨”營造了一種幽靜朦朧的氣氛。
D.結尾詞人將自己、梅花、東陽視為一體,“孤芳一世”,唯有花知,以問花作結,清俊脫塵。
16.明代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本詞“詠梅而微思遠致”,結合詩歌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來闡釋持之以恒的道理,造成“ , ”的原因是“吾止也”。
(2)司馬遷《屈原列傳》,用對比的方式寫《離騷》具有博大的意旨、深遠的意思,這兩句話是“ , ”。
(3)古代常常以宗廟毀滅來代指國家的滅亡、政權的更替,這在古文中多次出現,如《過秦論》講述秦朝滅亡,“ , ”,以致被天下人恥笑。
三、語言文字運用(20 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 I(本題共 3 小題,9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題。
魏晉時期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超遠之風,造就了魏晉獨特的名士風度。其主流價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現實的物質欲求,以個體的自由灑脫取代社會意志的規矩樊籠,以士人的道統良知取代皇權的勢統控馭,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取代現實功利的人生態度。( ),其參照和借鑒價值還是 的。
何晏王弼,言談稱奇;王謝大族, ;劉伶輕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誕不拘;顧愷之寫照傳神,謝道韞巧對詩句,東晉名士大展才藝……
這些 的魏晉人物故事,歷代為人們青睞,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本就 。在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與魏晉時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人們對魏晉風流的風潮和力度有增無減。這恰恰說明,我們在心靈深處與魏晉風流有共鳴。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不言而喻 臣門如市 膾炙人口 習以為常
B.不言而喻 簪纓不絕 膾炙人口 不足為奇
C.不在話下 簪纓不絕 喜聞樂見 習以為常
D.不在話下 臣門如市 喜聞樂見 不足為奇
19.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些特征固然不應是人們所需全盤吸收和繼承的品質,但它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亮點,中國古代士人曾經有過的驕傲
B.它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亮點,中國古代士人曾經有過的驕傲,雖說不是人們所需全盤吸收和繼承的品質
C.這些特征固然不應是人們所需全盤吸收和繼承的品質,但它作為中國古代士人曾經有過的驕傲,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亮點
D.它作為中國古代士人曾經有過的驕傲,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亮點,雖說不是人們所需全盤吸收和繼承的品質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人們對魏晉風流的風潮和力度有增無減,盡管魏晉時期與我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B.我們的生活環境與魏晉時期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人們對魏晉風流向往的風潮和力度有增無減
C.我們的生活環境與魏晉時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人們對魏晉風流向往的風潮和力度有增無減
D.人們對魏晉風流向往的風潮和力度有增無減,盡管魏晉時期與我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 2 小題,11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題。
詩與畫是藝術,而藝術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詩, ① 。情趣與意象相契合融化,詩從此出,畫也從此出。
詩的姊妹藝術,一是圖畫,一是音樂。擬詩于畫易側重模仿現形,易走入寫實主義; ② ,易走入理想主義。這個分別雖是陳腐的,卻是基本的。
總之,詩與畫因媒介不同,一宜于敘述動作,一宜于描寫靜物。“畫如此,詩亦然”的老話并不精確。詩畫既異質,則各有疆界,不應互犯。一切藝術,無論是詩是畫,第一步, ③ ,而這個完整的意象必恰能表現當時當境的情趣。情趣與意象恰相契合,就是藝術,就是表現,也就是美。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 個字。(6 分)
、
、
、
22.三段論是從兩個前提推得一個結論的演繹論證,一般是用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推斷出一個符合大前提的結論。仿照示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寫成三段論。(5分)
(示例)大前提:所有的偶蹄目動物都是脊椎動物。
小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偶蹄目動物。
結論:牛是脊椎動物。
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 。
四、作文(60 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許多經典的語句產生于千百年前,但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有些語句在新的時代下又可以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闡釋。
大巧若拙。 ——《老子》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請從以上兩句中任選其一,準確理解其思想內容,闡述你的認識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明確文體,自擬標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得泄露個人信息;⑤不少于 800 字。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