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五四”以來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現一種認為“世界文化本一體,中西文化的差異純粹是時代性”的觀點,可稱為“有古今無中外論”。這種論調的根本錯誤,在于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這一歷史事實。既然人類社會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類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把一定數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這些人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中。離開了各種各樣具體的民族文化,所謂一般的人類文化只是一種虛構。因此,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
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
首先,地理的隔絕機制是民族差異形成的基本條件。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環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就分別產生了農業部族、畜牧業部族及少數以工商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發展成果對人類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異的最高表現。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但文化發展的成果又不斷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創造不同風格的音樂、美術的同時,也發展了不同的審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審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長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結果。審美趣味如此,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莫不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不僅表現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創造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這種文化成果與人自身的身心變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異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穩定器。
其三,一定范圍內自由創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異形成的重要機制。種族、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等是人們從事文化創造的基礎,同時也是對文化創造的限制,而自由創造只是在這一定范圍內的發揮。因而,文化的發展既非絕對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統一。
(摘編自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異性是始終存在的。歷史上對待這種差異性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對凡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為異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絕滅之而后快。當年白種人占領南、北美洲,對當地土著文化就是持這種態度。
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實際上是排斥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殼。如果我們混同了已成遺跡的、定型了的“傳統文化”和今天仍然活著的并主宰著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的,受過現代文化洗禮的“文化傳統”之間的根本區別,以復舊充新生,抵銷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那么,中國文化的發展將陷入困境。
第三種態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這是將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語境內去進行觀照的一種方式。它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對用產生于某一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去評判另一文化體系,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這種態度當然遠比前兩種態度來得寬容合理,但再進一步追問:千差萬別的文化有沒有普遍認同的東西呢?人類有沒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義?這些都是文化相對主義所面臨的、必須回答的問題。
無論如何,文化差異總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事實。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類文化以多樣性。我們固然不必保留辮子或者“三寸金蓮”以供獵奇者玩賞,但中國文化自有其無法“歐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國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事實上,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現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現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
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兩種文化接觸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所謂誤讀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他原有的“視域”決定了他將對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對其認知和解釋。文化之間的誤讀難以避免,無論是主體文化從客體文化中發現新義還是反觀自己,都很難不包含誤讀的成分。而從歷史來看,這種誤讀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展的契機,因為恒守同一的解讀,其結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閉。
(摘編自樂黛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類社會在一定歷史階段以民族形式存在,決定人類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體的,不存在一般的人類文化。
B. 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文化的形成,還阻礙了文化之間的同化、融合;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 不同的文化發展成果長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過來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 文化相對主義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認一切文化的合理性,應成為我們文化交流時需要堅守的原則。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化差異造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它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與普遍性。
B. 如果在自由創造上不同,即使種族、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等要素相同,發展出來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樣。
C. 對待傳統文化,應發揮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應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
D.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國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體文化來反觀自我、發展自我。
3. 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
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B.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三國志·夏侯玄傳》)
C.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北史·吐谷渾傳》)
D.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
4. 對“世界文化一體化”論調的批駁,兩則材料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
5. 下列文字提到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辭》存在差異,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這種差異?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木蘭替父從軍、最后榮歸故里的故事,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忠孝兩全的價值觀。美國動畫版《花木蘭》則對《木蘭辭》進行重新詮釋,木蘭為了證明男女平等、實現自身價值而主動從軍,體現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的民族性格!痘咎m》在中國上映后,獲得不錯的票房。不少觀眾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帶來啟發。
1. C
A.“決定人類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體的,不存在一般的人類文化”錯誤,原文說“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可見有一般的人類文化。
B.“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錯誤,表述絕對,原文是“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環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斷出“地理條件不同,產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D.“應成為我們文化交流時需要堅守的原則”錯誤,原文是“因而應受到尊重”。
2. C
C.“而不應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錯誤,于文無據,原文是“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原文強調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來或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的做法是錯誤,沒有說就不能把它“當作歷史研究的對象”。
3. B
4. ①材料一,重點批駁這種錯誤的本質(根源),指出其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又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②材料二,重點分析這種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
5. ①這種差異體現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即中國的忠孝觀念與美國的個人主義的不同。
、谶@種差異是文化誤讀的產物。美國人照自身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來解讀《木蘭辭》。
、蹖@種差異應當寬容!痘咎m》可提供“他者”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自己。(或:中美文化進行互動、交流,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下面小題。
花園茶會
[英]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就算預先定制,也不會有更完美的天氣來開花園茶會了。溫煦和暖,沒有風,也沒有云,藍天上籠著淡淡的金色的煙靄。天剛黎明,園丁就起來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種著矢車菊的玫瑰形花壇都似乎在發光。
房子里所有的門似乎都打開了。輕捷的腳步和這里那里的話音使得房子里充滿了生氣。蘿拉想去花園看看那些人把帳棚搭得怎樣了。但是后門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嚇人的事,死了一個人。”
“死了一個人?在哪兒?怎么死的?什么時候?”
“趕大車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馬看見臺拖拉機,受驚了,把他甩出車來,后腦勺著地,遭了難了。”糕點店伙計興致勃勃地說。
蘿拉抓住姐姐的衣袖。“喬絲!”她驚魂未定,“我們怎么樣才能停止這一切呢?”
“停止這一切,蘿拉!”喬絲叫道,很驚訝。“你說什么?”
“不舉行花園茶會了,當然的。死的人幾乎算得上鄰居啊!”
“我現在只想聽聽鋼琴的音對不對,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鋼琴的聲音猛地響得激動人心,喬絲憂郁而又莫測高深地唱著:
生活多么令人厭煩
一滴眼淚一聲悲嘆
愛情反復易變
分手……在頃刻間
雖然鋼琴的聲響哀痛欲絕,她的臉上卻綻開了一個光彩煥發的微笑。
房間里,薛太太正在試一頂新帽子。
“母親,有一個人出了事,死了。”蘿拉哽咽地說。
“不是在花園里吧?”她的母親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嚇壞我了。”薛太太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我們當然不能舉行宴會了,對不對?”她請求著。
“但是,我親愛的孩子,通情達理些吧。我們不過偶然聽到這事罷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們還是應該舉行宴會的,對不對?”
“母親,那我們豈不是太狠心了嗎?”她問道。
薛太太拿著那頂帽子,蘿拉還來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給她戴上了。“這頂帽子是你的。簡直就是專給你做的!”
鏡中出現一位嫵媚可愛的姑娘,戴著綴有金色雛菊的黑帽子。蘿拉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這么美。母親對嗎?現在她希望母親是對的。一會兒她又想到那可憐的車夫。她決定,等宴會過后再來想。這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一會兒,客人川流不息地來了。到處可以看見雙雙對對的人在漫步,賞玩花朵,互相問候,走過草坪,握手親吻……他們像是歡樂的小鳥兒,半路上飛到薛家花園來棲息一個下午。
“蘿拉!你看起來真讓人神魂顛倒哩。”哥哥勞利說,“真是一頂花哨帽子!”
然后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謝,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發生一件慘事,你們聽說了吧?”薛先生說。
薛太太舉起了手,“是的,幾乎破壞了今天的茶會呢。”
“確實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說,“那漢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個妻子和半打小孩。”
一陣不自然的短暫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撫弄著茶杯。她忽然抬起頭來。桌上全是沒動過的三明治、點心、松餅,都要浪費了。她有了一個出色的念頭。
“我們裝個籃子,把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給那可憐人。你們同意嗎?”她跳起身來。
“可是,母親,你想這是好主意嗎?”
多奇怪,蘿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們全體不一致了。拿些他們宴會的殘渣剩屑,那可憐人會愿意么?
“當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剛才你還硬要我們同情,而現在——”
“噢,好吧!”蘿拉跑去取籃子了。母親把籃子裝滿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寶貝。”母親說。
蘿拉關上花園門時,暮色正在降臨。過了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煙熏火燎,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發出低啞的嗡嗡聲。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還有那頂炫目的大帽子。
一個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現在昏暗中。
蘿拉說:“你是司考特太太嗎?”
那女人回答說:“我是她姐姐。請進來,小姐。”
“不,”蘿拉說,“我不要進來。我只是送這籃子,母親叫我——”
在昏暗的過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沒有聽見她的話。“請走這邊,小姐。”她用一種討好的聲調說。蘿拉只想走開,走得遠遠的,卻又不由自主地跟著她。
一扇開著的門,里面是臥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說著,擦過蘿拉走到床邊。“別害怕——”她的聲音親熱而有點調侃意味。她親昵地揭下被單,“他瞧著挺是樣兒的。什么也顯不出來。”
蘿拉走上去。一個年輕人正在酣睡,睡得這樣熟,這樣深,就像在夢鄉里;▓@茶會,食物籃子,這些和他有什么關系呢?他離這一切都太遠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說,“原該如此,我滿意。”
不過還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對他說話就走出房間。只聽得蘿拉發出了孩子氣的一聲哭泣。
“原諒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門,走下門徑,走過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處遇上了勞利。
“可怕嗎?”
“不,”蘿拉哭著,“簡直是神奇。不過,勞利——”她停住了,望著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沒法說明白。沒有關系,他很明白。
“不是么,親愛的?”勞利說。
(馮鐘璞譯,有刪改)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開篇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花園的環境,既表現了薛家對茶會的憧憬,又營造了歡樂的氛圍,為小說奠定了基調。
B. 唱歌時喬絲的神情“憂郁而又莫測高深”,本是傷感歌曲,唱完后她卻露出燦爛的微笑,表明她情感豐富,心態樂觀。
C. 糕點店伙計的“興致勃勃”異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當成物品,這些細節刻畫了人物的冷漠無情。
D. 司考特太太的姐姐“親熱而有點調侃意味”的聲音和“親昵地揭下被單”的動作,都體現窮人對待死亡的豁達與灑脫。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蘿拉是連接花園內外兩個世界的人物,小說借蘿拉的視角,描述了富有與貧窮、光亮與昏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從而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B. 小說對茶會場景的描寫,與對茶會前、后的描寫相比,筆墨更簡潔,節奏更輕快,比喻、比擬手法的使用,為美好的茶會增添了一絲夢幻色彩。
C. 薛太太認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適合送人,蘿拉卻認為這些“殘渣剩屑”讓人難以接受,充分體現虛偽、冷酷與誠實、善良的鮮明對比。
D. 小說在矛盾沖突中深化主題:借蘿拉內心的沖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又用大量筆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引發讀者的深思。
8. 在司考特家,蘿拉為什么要說“原諒我的帽子”?請結合文本分析。
9. 潛臺詞是指某一話語的背后所隱藏著的那些沒有直接、明白表達出來的意思。小說結尾處蘿拉與哥哥勞利的對話就有著豐富的潛臺詞,請結合文本分析。
6. C
A.“又營造了歡樂的氛圍,為小說奠定了基調”表述有誤,小說的基調其實是悲傷的,通過不同階級的境遇引發人們對生與死的深刻思考。
B.“表明她情感豐富,心態樂觀”理解有誤,只能表明她內心空虛、冷漠。她關心的只是她表演得精不精彩。
D.“都體現窮人對待死亡的豁達與灑脫”說法不對,原文“‘別害怕——’她的聲音親熱而有點調侃意味。她親昵地揭下被單,‘他瞧著挺是樣兒的。什么也顯不出來’”,“親熱而有點調侃意味”是在安慰蘿拉不要害怕時體現的,不是對待死亡的態度。
7. C
C.“充分體現虛偽、冷酷與誠實、善良的鮮明對比”理解有誤,應該是虛偽與誠實的對比。這里并沒有體現薛太太的冷酷。
8. ①蘿拉因接受了母親的帽子而放棄了自己的立場,沒能阻止茶會的舉行。②蘿拉因戴這頂帽子在茶會上得到他人的稱贊,同樣在他人不幸時享受了快樂。③蘿拉戴著炫目的帽子出現在死者家里,顯得不合時宜,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9. ①蘿拉說的“神奇”,想表達她剛發現死亡居然成為窮人擺脫痛苦的方式,這是她從未見識過的。②蘿拉發出“人生是不是”的疑問,想表達她看到社會不公,人生有別,卻因涉世未深而無法說清。③哥哥勞利輕描淡寫地以“不是么”來回應,想表達他覺得蘿拉所說之事極為普遍,對此早已漠然處之。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歐陽文忠公神道碑
蘇轍
公諱修,字永叔,幼敏悟過人,兩試國子監,一試禮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遷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 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刀ǔ,范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辟公掌書記。公笑曰:“吾論范公,豈以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辭不就。初,范公之貶饒州,公與尹師魯皆以直范公見逐,目之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久而益熾。公乃為《朋黨論》以進,言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人君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懇惻詳盡。其后諸公卒以黨議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惡,論事無所回避,小人視之如仇讎,而公愈奮厲不顧。上獨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誥,賜三品服,仍知諫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權知貢舉。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三年,加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事,所代包肅公以威嚴御下,名震都邑。公簡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譽,有以包公之政勵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長耳。”聞者稱善。公昔守潁上,樂其風土,因卜居焉。居潁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贈太子太師,謚文忠。天下學士聞之,皆出涕相吊。自漢以來,文弊極矣,雖唐貞觀開元之盛,而文氣衰弱,卒不能振,惟韓退之一變復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復無愧于古。嗚呼!自孔子至今,千數百年,文章廢而復興,惟得二人焉,夫豈偶然也哉!
(選自蘇轍《欒城集》,有刪改)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
B. 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
C. 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
D. 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 諱,名諱。古人說話作文時為了避諱,不直稱君王或尊長的名、字和號。
C. 賜三品服,文中指給未及三品的歐陽修賜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寵。
D. 太子太師,即太子的老師。后多為虛銜無實職,可用于追贈死去的重臣。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歐陽修進獻《朋黨論》,指出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有著本質的區別,應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議論他結黨的人最終受到了懲罰。
B. 為國選才時,歐陽修以文風古樸為重要原則,嚴厲打擊那些因文風奇險怪異而知名的人,此舉開始時引發非議,最終卻扭轉了文風。
C. 包公威嚴治下,聲名顯赫。歐陽修接替他執掌開封府后,為政寬簡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顯赫的聲譽,展現了不同的行事風格。
D. 韓愈大力倡導文章復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歐陽修身體力行,所寫的古文風行天下。蘇轍認為文章能夠廢而復興,這兩人功不可沒。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公與尹師魯皆以直范公見逐,目之黨人。
(2)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
14. 歐陽修與范公“同其退不同其進”體現在哪些地方?請簡要說明。
10. D
11. B
B.“不直稱君王或尊長的名、字和號”錯,應該是不能直稱“名、字”,而沒有固定不能稱“號”。
12. A
A.“使得那些議論他結黨的人最終受到了懲罰”錯。原文是“其后諸公卒以黨議不得久留于朝”,是歐陽修等人不能留在朝廷,而不是議論他的人受到懲罰。
13. (1)歐陽修與尹師魯都因為范仲淹直言而被貶斥,被視為同黨。
(2)運用他的長處,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強行運用他的短處,勢必無法達到。
14. (1)兩人都被貶斥:范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被貶夷陵。
(2)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歐陽修面對征召推辭不去。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從陳季張求竹竿引水入廚
黃庭堅
井邊分水過寒廳,斬竹南溪仗友生。
來釀百壺春酒味,怒流三峽夜泉聲。
能令官舍庖廚潔,未減君家風月清。
揮斧直須輕放手,卻愁食實鳳凰[注]驚。
【注】據《莊子》記載,鳳凰不同于凡鳥,它只吃竹子果實,只飲甘甜泉水。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原因,“仗”字體現了詩人的懇切之意。
B. 詩人一邊感受春酒的芬芳,一邊聆聽三峽的泉聲,日常生活十分輕松愜意。
C. 引來的井水能讓庖廚保持潔凈,詩人借此含蓄表達自己對高潔品性的追求。
D. 尾聯巧用鳳凰的典故,化俗為雅,將求取竹竿這件平常小事寫得高雅別致。
16. 詩人“求竹竿”時充分考慮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說服友人。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15. B
B.“詩人一邊……一邊……”錯誤,“來釀百壺春酒味,怒流三峽夜泉聲”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來釀酒,也可以聽到水從竹竿中流過的聲音,這是虛寫,并不是實有其事。
16. (1)描繪引水成功后享春酒、聽水聲的情景,激起友人的興趣。(或:喚起友人的助人之樂/讓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樂。)(2)稱贊竹林景色清雅,可賞風月,可棲鳳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說明砍竹于美景無損,也盡量不造成干擾,打消友人的疑慮。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絲竹”指音樂,《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一句感嘆被貶后與音樂絕緣,《陋室銘》中劉禹錫以“______________”一句描寫陋室清靜而無樂音煩擾。
(2)蘇軾在《赤壁賦》中認為,對于天地間不屬于自己的事物,應有“_____________”的灑脫;而對于造物者提供的無窮無盡的寶藏,又應有“_____________”的快意。
(3)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深深地刻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終歲不聞絲竹聲 無絲竹之亂耳 (2)雖一毫而莫取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3)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西方繪畫的“再現”理念,強調藝術家對世界需認真觀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國繪畫同樣要求畫家必須身臨其境地_________自然,寫實主義成為畫家們_________的目標,客觀描述的畫法也獲得長足發展。到了北宋,中國山水畫在達成客觀再現自然的高峰之后,畫家開始以注重表達內在旨趣為中心。
明代,西方的寫實畫法隨著傳教士進入中國。當時中國不注重空間營造的繪畫,被西方畫家評價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國主流畫家眼里,西方繪畫的筆法怪異而繁瑣,只是一種_________。然而,主流畫壇之外的畫家卻對西洋畫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受到西洋透視法的啟發,從中發現描繪空間的新方式,并_________宋畫的寫實傳統,嘗試著在創作中將兩者結合起來。例如,明代園林繪畫具有一種特殊風格,這種風格既非復古,亦非西化。它由兩種畫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畫的寫實傳統,一是西方的再現技法。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體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B. 體驗 孜孜以求 旁門左道 回顧
C. 體驗 夢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顧
D. 體悟 夢寐以求 旁門左道 回溯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中國山水畫在達到客觀再現自然的高峰之后,畫家開始注重表達內在旨趣。
B. 中國山水畫達到客觀再現自然的高峰,之后,畫家開始注重表達內在旨趣。
C. 在中國山水畫完成客觀再現自然的高峰之后,畫家開始以表達內在旨趣為中心。
D. 中國山水畫登上客觀再現自然的高峰,之后,畫家開始表達內在旨趣這一中心。
20. 將文中畫橫線的部分重組為一個單句,可適當增刪個別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8. A
體悟:體會;領悟。體驗: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語境強調畫家需要親自到自然中領悟世界,因此選擇“體悟”。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夢寐以求:指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語境強調“寫實主義成為畫家們”勤勉探求的目標,因此選擇“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指新奇的技藝和作品。旁門左道: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語境強調在中國主流畫家眼里,西方繪畫比較新奇,因此選擇“奇技淫巧”。
回溯:上溯;向上推導;向內推導;仡櫍孩倩剡^頭來看。②回憶檢討過去發生的或所經歷的事。語境是說向以前的歷史探究宋畫的寫實傳統,選擇“回溯”。
19. B
原句有以下錯誤:一是中途易轍,前句的主語是“中國山水畫”,表述沒有完成,后句的主語變成“畫家”,據此排除A;
二是“注重表達內在旨趣”和“以表達內在旨趣為中心”句式雜糅,據此排除C;
D.“表達內在旨趣這一中心”成分贅余,刪除“這一中心”。
20. (示例一)明代園林繪畫在融合宋畫的寫實傳統和西方的再現技法的基礎上,形成既非復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風格。
(示例二)明代園林繪畫既非復古,亦非西化的風格由宋畫的寫實傳統和西方的再現技法融合而成。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人類交通里,當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來往車輛占到道路面積的40%時,① ,最后降為零——交通癱瘓。但是,螞蟻總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們的道路占用率高達0.8,交通流量也不會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每只螞蟻都會根據道路的狀況,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時候,螞蟻會逐漸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達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過閾值,它們就開始放慢速度。而且,螞蟻似乎能夠評估前方道路的擁擠程度,很自覺地不去擁擠的地方。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歸功于每一只懂得調整自己行為的小螞蟻。小螞蟻一只只都這么努力,當然是有原因的。( )。群體覓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螞蟻必須調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擁堵的路上,許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先,結果卻是大家都被嚴嚴實實地堵在路上。③ ,以改善交通狀況,可能難以實現;不過,讓自動駕駛汽車的程序設計參考螞蟻來避免堵車,未來還是有希望實現的。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它們把群體生存當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B. 群體生存已經成為它們共同的目標
C.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群體生存
D. 群體生存已經被它們當作共同的目標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1. C
根據前文“小螞蟻一只只都這么努力,當然是有原因的”可見,陳述對象是“小螞蟻”,本句主語也應該是“小螞蟻”,其中BD把主語變成“群體生存”,不能銜接上句,排除BD。
要與后句“群體覓食效率的最大化”相銜接,可見“群體生存”必須放在句尾,排除A。
22. ①交通流量就開始下降 ②相應地調整自己的速度 ③要人類向螞蟻學習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界乒乓球運動因發展嚴重不均衡而險些被移出奧運大家庭。這也是一枝獨秀的中國隊面臨的危機。2009年開始,中國主動為他國培養人才,比如,分享訓練成果,吸引外籍選手參加乒超聯賽,派教練和運動員赴海外執教、打球,等等。中外選手的對決從此變得更精彩了。但外國選手在一些國際大賽中戰勝中國隊,又引發了國人的擔憂。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回應:“幫助對手進步,我們也會變得更強大。再說,國乒的底蘊和厚度是其他國家無法超越的。”中國乒乓球在推動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也讓自己始終站在世界之巔。
中國乒乓球的發展之道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