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研究】
一、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虛構的不同路徑
1.虛構
(1)寫實的虛構
符合現實邏輯,“鏡子”般反映現實。
追求對外在世界的無限“相似”,人物、情節都像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符合現實邏輯。我們常會感覺:“啊,這可能就是我身邊會存在的人和事啊。”
各種細節的敘述也都在力求“逼真”。
(2)半寫實的虛構
大部分符合現實邏輯,局部有“不寫實”的、荒誕的地方,不再追求對外在世界的無限“相似”,故事、人物總體符合現實邏輯,但局部有不寫實的想象。
(3)很荒誕的虛構
荒誕程度更深,部分情節人物完全不符合現實邏輯,作者似乎故意想用一種有別于傳統的夸張荒誕的方式展現人類內在的情感體驗。隱喻、象征成為了更普遍使用的手段。
這也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明顯特征,F代派跟傳統對著干,傳統“寫實”他們“荒誕”,傳統癡迷于“對外在世界的逼真反映”,他們轉向了“對內在世界的深入探索”。小說中的人事物往往成為一個符號,來象征更抽象的情思。
二、寫實或荒誕,通過不同的方式,抵達不同層次的“真實”。
究竟哪種“真實”更“真實”呢?
1.寫實的真實,指的是符合外在世界的現實邏輯,從外在寫到內在。
2.荒誕的真實,主要指的是內在情感真實,外在并不一定寫實。
【考題對接】
一、羅伯特·伯頓·羅賓森《合同》
合同
[美國]羅伯特·伯頓·羅賓森
我把車開進了“獻血+玩彩票有限公司”的停車場。
“你想好了嗎,伙計?”我問。
馬克咧嘴笑了。“當然想好了。距離我上次獻血已經有六十天了,我終于可以再去啦!”
“你不覺得這地方有點兒讓人瘆得慌嗎?”
“一點也沒有啊,”馬克說,“這種獻血方式很好!無論怎么說,這都是一件好事,不是嗎?這是在鼓勵我們幫助自己的同胞。”
“在幫助同胞的時候還琢磨著要贏一千塊!”我說。
“兄弟,你也可以來玩玩啊,先獻一點兒血,然后再贏一點兒錢。賠率是一比五十,這可比一般的彩票好玩多了。上一次我從這里出來的時候,口袋里多了一千塊。一千塊現金。”
辦公桌后面的年輕女子對馬克說:“先生,根據規定,我要問您這個問題:您是否已經完整、仔細地看過合同,而且理解您即將認可的那些條款?”
“是的,我認可。”馬克說。
“那請您在這里簽字就行了。”
馬克拿起電子筆,在平板電腦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了,托尼,他可以進去了。”
“請這邊走,兩位先生。”托尼領著我們走進一個大約三米見方的房間。
馬克在真皮躺椅上坐了下來。
托尼將游戲機移過來,在馬克前面擺好。
馬克立即按了一下“開始”,但游戲機上什么動靜也沒有。
“等一會兒,”托尼說,“我們首先要把你身上的管子接好才行。”
“哦,對呀。”
托尼在馬克手臂上扎了一根針,用膠布固定好。躺椅旁邊有一臺看上去很沉的機器,機身上貼著“有限抽血電子設備”標簽。托尼在機器上按了幾下按鈕。
“好啦,馬克,都給你弄好了。你每按一下‘開始’,就會獲得一次中獎的機會,同時也捐出了一盎司的血。”
“知道啦,”馬克說,“謝謝。”他按了“開始”,游戲機屏幕上的三個轉盤亮了,繼而開始旋轉。“加油!加油!我要中一千塊的大獎!快!快!”
第一只轉盤停在了“貓”的圖案上,第二只轉盤也停在了“貓”的圖案上。
“太棒了,伙計!”馬克說,“來了!”
第三只轉盤停在了“狗”的圖案上。
“他媽的!”馬克說,“差一點就中獎了!”
“有限抽血電子設備”嗡嗡地響著。根據機器上的讀數,它剛剛從馬克的手臂上抽了一盎司的血。
“沒事兒,”馬克說,“我真的覺得我運氣很好。”他又按了“開始”。
這次是兩條“狗”,一只“貓”。
我站了起來。“好啦,馬克,該收手了。”
“不,不,還不到時候呢。我好幾回都快贏了。我在血管里都能感覺到我的好運就快到了。”
“哎,那是你的血——你的血正從血管里流走。你看,馬克,”我指著“有限抽血電子設備”上的讀數說,“你已經捐了五十盎司啦,伙計。”
“但我感覺挺好啊。”
“嗯,你的臉色不太好。”
“我就要贏了,再試幾回吧。”
他按了“開始”,大喊道:“來吧!”
我在一旁不停地勸他別玩了,但沒用。
這時,馬克不作聲了。我看了一眼讀數:六十八盎司。已經超過四個獻血單位啦!
“馬克?”
他沒有動彈。
“馬克,醒醒!”
還是沒有動彈。
我連忙跑到門口。門鎖上了。我用力拍門。“來人啊,救命!”
很快托尼就打開門進來了。
托尼按了一下墻上的按鈕。“我在十二號房間,需要擔架床。”
我站到托尼跟前,盯著他問:“你們想把他帶到哪里去?”
“請向后退,先生。我們只是在按照合同上的條款辦事。”
“合同條款?什么條款?”
兩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男子推著擔架床走了進來。
“請后退,先生。”一名男子說。他們一起動手,將馬克抬到了擔架床上。
我尖聲說:“我要求你們必須現在告訴我,你們準備對我朋友干什么。”
一名男子從擔架床旁邊掛著的塑料袋里掏出一只信封遞給我。“你自己看合同上的條款吧。”
我打開信封,掃視著馬克簽的那份合同。
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如果獻血者失去知覺,本合同的第三部分立即生效。
我趕忙找到合同的第三部分。
我,獻血者,同意將我全部的身體捐獻給“獻血十玩彩票有限公司”,該公司可以全權處理捐贈者的身體。在大多數情況下,該身體的可用器官將被采摘下來,在公開的市場上出售……
我飛快地朝我的汽車跑去。
我跳上車,瘋狂地逃離了那里。我沒有時間系安全帶。我沖出了停車場,卻又一頭撞在了一輛路過的垃圾車上。
兩天后,我從頭到腳纏滿了繃帶,在一家醫院的病房中醒來。
一名護士滿面春風地走了進來。“啊,太棒了!您醒了!”
“現在別急著說話,您的喉部在事故中受傷了。
她走到病房里的桌子旁,指著上面擺放著的一束美麗的鮮花。
“您看見了嗎?多漂亮的鮮花啊!”
我想點頭,結果只有眉毛動了動。
她打開花束上的卡片。“好像是一張信用卡,卡上寫著:您可以來‘獻血+玩彩票有限公司,前面十次搖獎免費!”
我渾身劇烈顫抖起來。
“先生!先生!您沒事兒吧?”
不!我有事兒!
一切像潮水般涌上心頭。
我的朋友馬克。
彩票游戲。
“有限抽血電子設備”。
擔架床。
還有——
那份合同!
(有刪改)
1.這篇小說“虛擬”與“現實”交織,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這一特征。(6分)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輕率地在合同上簽字,一拿到游戲機就立即按了一下“開始”,馬克的動作表明他已經被贏錢的欲望沖昏了頭腦,后面失去控制是理所當然。
B.小說中“我”的緊張疑心和馬克的滿不在乎構成了鮮明對比,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也突出了小說警示人們不可輕信的主旨。
C.小說以“我”的視角來敘事寫人,讀者僅能看到“我”視野之內的事物,這就制造了懸念,同時第一人稱敘事也更親切自然真實。
D.“合同”既是小說的題目,又是貫穿小說的線索,它在小說中多次出現,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有利于揭示主旨。
3.這篇小說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這種寫法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分)
一、羅伯特·伯頓·羅賓森《合同》【答案】
1.①作品的主要情節是虛擬的,“獻血+玩彩票有限公司”的獻血+玩彩票方式、合同第三部分內容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合法合理地出現的。
、谧髌返娜宋锖统尸F的主旨又是現 實的,因貪婪和沉迷彩票而陷入生命危險的馬克這個人物形象具有真實性;小說呈現的主旨是警示人們,誘惑會如繩索一般逐漸收緊,沉溺游戲、博彩等事物的人會搭上自己的人生, 這個主旨是有現實意義的。(人物和主旨兩方面答出一方面即可;如果答的是主旨,第③點就保留原表述,不必再答出主旨的具體內容;如果答的是人物,那么第③點必須答出主旨的具體內容,若沒有具體內容最多只給 1 分。)
、圩髌吩谔摂M中揭示社會現實,既使情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又能曲折地揭示深刻的主旨,發人深思。
2. B【解析】小說主旨是警示人們,誘惑會如繩索一般逐漸收緊,沉溺游戲、博彩等事物的人會搭上自己的人生。
3.①使小說情節的發展明快緊湊,便于在有限的篇幅內容納豐富復雜的內容;②使語言簡潔凝練,便于在敘述中留白,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③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一句一段的形式能突出強調人物的話語和行為,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鮮明突出;④便于敘事場景的靈活切換,使文中出現的停車場、房間、醫院三個場景快速自然切換;⑤便于加快敘事節奏,渲染緊張氣氛。
二、博爾赫斯《另一個人》
另一個人
[阿根廷]博爾赫斯
事情發生在1969年2月,地點是波士頓北面的劍橋。
那是上午十點鐘光景。我坐在查爾斯河邊的一條長椅上;疑暮铀畩A帶著長長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時間的流逝。
我的長椅的另一頭坐著另一個人。
我寧愿獨自待著,但不想馬上站起來走開,以免使人難堪。另一個人自得其樂地吹起了口哨。
樂曲的調子把我帶到一個已經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爾瓦羅·拄菲努爾。接著他念起詞句來,那是開頭一節十行詩的詞句。聲音不是拉菲努爾的,但是學拉菲努爾。我驚駭地辨出了相似之處。
我湊近對他說:“先生,您是烏拉圭人還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過從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內瓦。”他回答道。
靜默了好久。
我又問他:“住在馬拉紐街十七號,俄國教堂對面?”
他回說不錯。“那么說,”我蠻有把握地說,“您就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我也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我們目前是1969年,在劍橋市。”
“不對,”他用我的聲音回答,聲音顯得有些遙遠。過了片刻,他堅持說:“我現在在日內瓦,坐在羅丹諾河邊的一條長椅上。奇怪的是我們兩個相像,不過您年紀比我大得多,頭發也灰白了。”
我回說:“我可以向你證明我不是瞎說。我可以告訴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個銀制的馬黛茶罐,底部是盤蛇裝飾,是我們的曾祖父從秘魯帶回來的。鞍架上還掛著一個銀臉盆。你房間里的柜子擺了兩排書。”
他回道:“這些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如果我在做夢的話,你當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駁得有道理。
為了讓他和讓我自己安心,我裝出絕不存在的鎮靜。我對他說:“我的夢已經持續了七十年。說到頭,蘇醒時每人都會發現自我。我們現在的情況正是這樣,只不過我們是兩個人罷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過去,也就是等待著你的未來?”
他不做聲,但是點頭同意了。我接著說:“我不知道你寫了多少本書,只知道數目太多。你寫的詩只討你自己喜歡,寫的短篇小說又太離奇。”
我發現他根本不注意聽我講話。我見他手里捏著一本書。我問他是什么書。
“費奧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惡的人》,這位俄羅斯大師,比誰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靈魂的迷宮。”他不無賣弄地回答。
我問他在寫什么,他說他正在寫一本詩,書名打算用《紅色的頌歌》或者《紅色的旋律》。解釋說他的詩集要歌頌全人類的博愛。
我陷入沉思,接著問他是不是真的對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說,對所有的郵遞員,所有的潛水員,所有無家可歸的人等等。他對我說他的集子談的是被壓迫、被遺棄的廣大群眾。
我們不可避免地談起了文學,不過我談的無非是常向新聞記者們談的話題。我的另一個我喜歡發明或發現新的隱喻,我喜歡的卻是我們的想象力已經接受的隱喻:人的衰老和太陽的夕照,夢和生命,時間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熱切地重復沃爾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詩,惠特曼在其中回憶了他與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灘上的一個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個夜晚,”我評論說,“是因為他有此向往,事實上卻沒有實現。假如我們看出一首詩表達了某種渴望,而不是敘述一件事實,那首詩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聲喊道,“惠特曼不能說假話。”
半個世紀的年齡差異并不是平白無故的。
我們兩人興趣各異,讀過的書又不相同,通過我們的談話,我明白我們不可能相互理解。我們不能不正視現實,因此對話相當困難。每一個人都是對方漫畫式的仿制品。情況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續下去了。說服和爭論都是白費力氣,因為它不可避免的結局是我要成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見面,在兩個時代、兩個地點的同一條長椅上碰頭。他立即答應了,他沒有看表,卻說他已經耽誤了時間。我們兩人都沒有說真話,每人都知道對方在撒謊。我對他說有人要找我。
我們沒有握手便告了別。
第二天,我沒有去。另一個人也不會去。
(有刪改)
1.小說就是通過敘述虛構的世界與人生,抵達必然和應然的真實。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小說“虛構”和“真實”之間的關系。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開頭交代故事發生的具體時空和場景,并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將讀者帶入故事情境中,給人以真實感。
B.“我”和“他”邂逅在河邊的一條長椅上,“我”在劍橋的查爾斯河邊,“他”在日內瓦的羅丹諾河邊。河流隱喻著時間的流逝,打通了兩個不同的時空。
C.小說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沒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通過“我”與“他”相遇后的對話來傳達作者對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我”和“他”約好第二天再見面,但我們都不會去,作者意在告訴讀者:“我”和“他”身處兩個時代、兩個地點,再次相遇已無可能。
3.兩人在長椅上的對話是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請結合這些對話分析“我”與“他”有何不同?
二、博爾赫斯《另一個人》【答案】
1.①老年的博爾赫斯和年輕的博爾赫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同一條長椅上邂逅,通過對話發現彼此是有很多不同的“另一個人”,這個故事完全是虛構的。
、谧髡咄ㄟ^這個故事傳達了一種人生感悟: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思想和認識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這種感悟是真實的具有哲理性的。
、“真實”是“虛構”的基礎、源泉;用“虛構”的故事傳達“真實”的人生感悟,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使小說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D【解析】D.“作者意在告訴讀者:‘我’和‘他’身處兩個時代、兩個地點,再次相遇已無可能”錯誤,作者意在告訴讀者:隨著時間的流逝,從年輕到年老,思想和認識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彼此可能無法理解。
3.①“他”年輕、富有同情心:“我”年老、更加理性。
、“他”富有創新精神,喜歡發明或發現新的隱喻;“我”更傳統,喜歡人們的想象力已經接受的隱喻。
、“他”認為“(詩人)不能說假話”,強調寫實;“我”認為藝術能超越生活的真實。
三、申平《陳公弼與蘇東坡》
陳公弼與蘇東坡
申平
蘇東坡剛入官場時,并不叫蘇東坡。他本名蘇軾,另外還有一個雅號,叫作蘇賢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動京師,正在自我陶醉時,卻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窮的陜西鳳翔府,當了個小小的簽判(秘書)。
那天早上,東坡和往日一樣上班,但見他身著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與眾不同的模樣。路遇同事,那個親切的稱呼便在耳邊響起:
“蘇賢良,你早!”
突然聽見一聲斷喝,宛如獅吼:“住口,什么蘇賢良!一個小小的簽判,也敢妄稱賢良。”
東坡扭頭。見是一個黑臉壯漢,別看個子小,眼睛卻不小,目光兇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認出來了,這是新任知府陳公弼,昨天他們已經見過面了。東坡不由得停下腳步說道:“大人,卑職這蘇賢良的稱呼,不是妄稱。我曾經參加過賢良方正科的考試,名列優等。”
不料陳公弼聽了,一雙牛眼立刻瞪向他,厲聲喝道:“你娃娃還嫩,懂個屁!”
從這開始,東坡和陳黑子的戰爭就打響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動不動就被那廝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連他下鄉體察民情,寫的有關《差役法》弊端的調查報告,也被陳黑子壓起來不做回復。東坡又氣又恨。這日,陳黑子召集開會,蘇軾故意缺席,以示抗議。
據說陳黑子暴跳如雷,當眾宣布,蘇軾無故不來開會,罰黃銅八斤,以儆效尤。
就連一代宗師歐陽修也要讓他三分的蘇軾,卻落到這樣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這樣的窩囊氣,東坡心中充滿怨氣,整日借酒澆愁。
這天夜里,東坡睡不著覺。他想起來到鳳翔任職之前,當朝宰相韓琦曾經特意接見他,拍著他的肩膀說:“小蘇啊,你去了好好歷練,遇到什么困難,可直接寫信給我。”東坡立刻起身下地,來到書房,點亮蠟燭,鋪好紙硯,奮筆疾書……
自從給韓琦的信件發出后,東坡再看陳公弼,眼神就有點兒躲躲閃閃。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這陳黑子畢竟也沒把自己怎么樣,你卻告了人家的黑狀;期盼的是朝廷突然來人,宣布陳公弼因不關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壓人才而被降職。兩種想法在心中糾結,東坡感覺更加痛苦。有時他想,人啊,活著怎么就這么累喲!
不想陳黑子對東坡的態度突然好轉起來,這倒鬧得讓他有點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還是陳黑子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幾天后他才知道,原來是陳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虛臺馬上要竣工了,要蘇軾寫一篇《凌虛臺記》。哼,你牛,到最后還得來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題發揮。
“物之廢并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當晚,東坡書房的燈火徹夜不息,他歷數歷代樓臺興廢,指出當權者不過是忽往忽來的匆匆過客,只有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寫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塊壘。天亮上班之時,便把文稿交給了陳公弼。
他猜想,要么這廝看不懂,要么這斯看懂了,東改西改,甚至棄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種應對的準備。誰知陳黑子卻毫無動靜,見面也不提此事,顯得高深莫測。
凌虛臺終于落成了,這天舉行了隆重的開臺儀式。當紅布揭開,東坡定睛細看,卻發現自己寫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這使他感覺十分意外。
這時,陳公弼笑吟吟地走過來,問道:“怎么樣?茨愕拇笞骺痰眠滿意嗎?”
東坡慌亂點頭稱是。
陳公弼又道:“你以詩人的眼光,借古諷今,為民請命,勸我多做好事,難得。你這個蘇賢良,看來還真的不是白給的。”
一提蘇賢良,東坡氣就不打一處來,立即說道:“哪里,我娃娃還嫩,懂個屁!”
陳公弼立刻笑了起來,看著他說:“怎么,你還真的記恨我呀?”
東坡急忙爭辯道:“不是這事,我指的是我寫的那個有關《差役法》的報告,你為什么一直壓著,不理不睬?”
陳公弼說:“那個報告,你給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沒送嗎?”
東坡一時語塞,又聽陳公弼說:“你這個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來鳳翔上任時,韓琦宰相曾親自交代我,要嚴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給他寫信了?嘿嘿,你這個小老鄉啊!”
東坡聽了,又羞又愧,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他趕快給陳公弼鞠了一躬,低聲說:“對不起陳知府,是我錯怪你了。”
(選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刪改)
(相關鏈接)
軾官于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節選自蘇軾《陳公弼傳》)
1.這篇小說既具有一定真實性,也有很多虛構內容,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虛構有什么特點?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東坡和陳公弼爭辯“蘇賢良”不是妄稱,并且寫有關《差役法》的調查報告,說明他確實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蘇東坡寫《凌虛臺記》陳公弼不改一字,還稱贊蘇東坡為民請命難得,在對比中突顯了陳公弼謙遜大度的特點。
C.雖然韓琦在文中沒有出場,蘇東坡回憶他和陳公弼提到他的內容卻推動了情節發展,側面表現了他對人才的重視愛惜。
D.小說前面寫陳公弼處處為難蘇東坡,到后面才揭開真相,交代他這樣做是為了磨煉蘇東坡,情節的突轉使小說跌宕起伏。
3.這篇小說中的蘇軾形象不同于詩文中歷經磨難而曠達灑脫的蘇東坡,請簡要分析小說中蘇賢良的特點。
三、申平《陳公弼與蘇東坡》【答案】
1.①本文基于古代人物傳記的虛構,有一定事實依據;
、诒疚募扔型暾倪^程虛構,也有細節的虛構;
、郾疚牡奶摌嬍故虑檫^程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帶給讀者新的思考。
2.A【解析】A.“說明他確實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錯誤。蘇東坡寫有關《差役法》的調查報告是他注重調查研究、體察百姓的體現,不能說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3.①年輕氣盛,自我陶醉;
、谀晟倜,恃才傲物,行事莽撞;
、塾浐薏黄,賭氣報復,告人黑狀;
、芟才饴,誠懇道歉,真誠外向。
四、楊渡《瘋狂的仙人球》
瘋狂的仙人球
楊渡
“嘭嘭嘭嘭!”
陌生,卻又無比熟悉的敲門聲。
我一把將門打開。
門外光芒大放,我只感覺面前人影一晃,一只溫暖的大手放在了我的頭上。
“爸爸!”當嘴巴激動地喊出這兩個字時,我才反應過來。面前那高大身影,湊到我眼前的微笑臉龐,不正是屬于我那千盼萬盼的爸爸嗎?
八年了,那張臉上神秘的微笑,與我記憶中的微笑不差分毫。
我張著嘴,不知該先說什么好。
“兒子,老爸終于成功了。”爸爸卻開口了。
我一愣,張大了嘴。我原以為爸爸是放棄了研究,這才灰溜溜地跑了回來,沒想到竟然是成功了,這會在世上引起多大的轟動啊!
不等我有所反應,爸爸又說:“好了,兒子,我趕時間,不得不立馬前往非洲。”
頭頂的大手忽然消失,門也被關上了。“砰”的一聲,我被驚醒。
看來,這只是個夢啊。
隔壁廚房里的聲響不斷飄入耳中,我翻來覆去,怎么都睡不著。
看了看時間,我瞥見手機屏幕上顯示的一條通知。這是新聞軟件所推送的新聞頭條?吹綐祟},我一愣,不敢相信地把手機壓在鼻子上,讓眼睛再次確認標題的內容。
“仙人球包圍騰格里,不知是天成還是人為。”
我渾身一顫,手機從手中滑落,掉在被子上。
爸爸是個植物學家,至少他自己是這么說的。他本來只是一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后來。他去了趟騰格里沙漠,從此深深地迷上了沙漠——他的“迷”,就是從仙人球入手,想方設法讓沙漠徹底消失。
沙漠危機是全球人都正面臨著的巨大危機,各個國家都關注著它。但解決它的可能性無限接近于零,估計沒人會真的在這上頭花心思,除了我的爸爸。
他辭了職,弄了輛破舊的貨車,吹著口哨走了。
新聞標題上寫的,不正是仙人球嗎?不正是騰格里沙漠嗎?我激動得渾身發抖。拿起手機,我點了好幾次,才終于打開了新聞。
五天前,一支地質勘探隊在騰格里沙漠的邊緣地帶安營扎寨,偶然發現了好多仙人球。過了一天,勘探隊發現一件神奇的事:每過差不多十分鐘,由仙人球組成的分界線會突然消失,每一個仙人球都會毫無預兆地化為飛灰。而同一時刻,在距離原先那行仙人球一米遠的地方,一行新的仙人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長出。一眨眼,全部仙人球都朝著沙漠內部移動了一米。在分界線兩端,又各冒出一個仙人球,于是這條分界線又被加長了兩米。在一開始的分界線與那時的分界線間,也就是仙人球移動所經過的地方,既不是屬于沙漠的細沙,也不是屬于戈壁灘的碎石,而是土壤,像是可以種花種草種樹木的正常土壤。這些仙人球就像是一張嘴,硬生生吃下了一塊沙漠。
各個網站的頭條都已經被這條驚人的消息占據。有專家猜測,這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創造,他賦予這些仙人球一種從未有過的向性運動——類似于平常植物身上存在的向光性、向水性這樣的向沙性。正是因為向沙性,仙人球的根只在沙子中生長,那位于表層的根全都朝向沙漠內部。這些特殊的仙人球會瘋狂地從空氣中奪取水分,瘋狂地扎根。通過一系列反應,它們的根部會分泌出一種未知的物質,正是這種物質,使沙子變成了土壤。
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還有記者對沙漠邊上的居民進行了調查采訪。一說到仙人球,每個居民都立刻提起一個怪人。他在兩年前搬到那兒,幾天前才剛離開。他要么一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要么一整天待在沙漠里頭。最奇怪的是,他的家門前總扔有一大堆怪異的仙人球。有的大如西瓜,有的表面泛紫,有的長滿密密麻麻的尖刺,有的像脹破的癟皮球。雖然過一段時間它們就會被清理干凈,但用不了多久,又會有新的仙人球壘得像小山一樣。
唯一遺憾的是,怪人居住的地方已經空空如也,什么都沒有了。由于從來不交流,也沒人知道那怪人的名字。不過,根據居民們的描述,他們用先進的電腦技術合成了一幅肖像。那個人的容貌,和我記憶中的爸爸——好吧,說實話,一點兒也不像。
但不管怎樣,我知道,這一定是我的爸爸。他完成了研究,此刻正在趕回家的路上。
我坐起身,打算先上個廁所,再跑去廚房,把這條新聞告訴正在做早餐的媽媽。從書桌邊上經過時,我忍不住看了一眼桌角的沙漏。這只精美的沙漏,是爸爸八年前離開時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我打了個哈欠,伸手將沙漏翻了個個兒。
(選自《新華文摘》2019年3月有刪改)
1.小說中夢境與現實交織,新聞報道與“我”的生活穿插,這種構思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2.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使故事更加真實;“我”又是線索人物,貫穿全文,使小說情節脈絡清晰。
B.當地居民講述怪人自我封閉,不善言談,來去無蹤,表現了“爸爸”的行為怪異,不被當地人理解。
C.文中對“我”多處運用動作、心理描寫,準確細膩又鮮活生動地寫出了“我”對新型仙人球研制成功的反應。
D.小說以“我打了個哈欠,伸手將沙漏翻了個個兒”為結尾,蘊含著我對“爸爸”的濃重的思念之情,使小說意蘊更加深厚。
3.“瘋狂的仙人球”作為小說標題,有哪些妙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四、楊渡《瘋狂的仙人球》【答案】
1.①情節上,夢境與新聞報道相互照應,介紹了爸爸為了研究仙人球離家八年,并終獲成功,使故事更加完整。
、谌宋锷,表現了父親對科學的執著,獻身事業舍棄小我,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體。
、壑黝}上,一方面刻畫了科學家的當代形象,并表達對他們的尊敬之情:一方面也傳達出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使主題內蘊更加多元。
、芩囆g效果上,使小說描寫更加真實,故事更具張力。
2.D【解析】“濃重”錯,“意蘊更加深厚”錯。
3.①“瘋狂”,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制造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跇祟}一語雙關,“瘋狂”,一方面指新型仙人球的生長速度快以及快速消滅沙漠的過程。另一方面指“爸爸”為研制這種仙人球舍家忘我的瘋狂獻身精神。
五、孫犁《丈夫》
丈夫
孫犁
今天是中秋節日,可是還有一場黑豆沒打。上午,公公叫兒媳婦把場攤上,豆葉上滿帶著污泥,發著臭氣。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沒長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黃牛也瘦了。兒媳婦站在場里沒精打釆的。年景沒有了,日子不好過,丈夫又沒消息。去年,他還在近處,八月十三那天還抽空回家來看了看,她給他做了一件新棉襖,兩個人歡天喜地。八月節,應該團圓團圓;她給他做了豬肉菜,很豐富。今年,鬼子從四月里翻天攪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過中午飯,她帶著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悶。孩子才七歲,在炮火里跟著跑了四五年了。
“還記得爹嗎?"
“記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鐵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歡這個孩子,臨走總囑咐她好好教養著。娘兒倆說著,就到了娘家村里,本來只離著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熱鬧,人家也都是養兒養女的。”姥姥說,嘴角卻有些譏笑。“誰家?”女兒問。
“你嬸子家。”
“熱鬧什么?”
“你大姐來了,他女婿也來了。”
“她女婿不是在這里當偽軍?”
“現在人家敢出來了,三天一來,兩天一來,來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這個大姐一年出嫁的。她兩個同歲,她大姐嫁了一個獨生子,她也嫁了一個獨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綢緞店里當學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學。那年正月里,兩個女婿來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賭錢,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書,整天在家里翻書本。她那時候還不高興自己的女婿這么呆氣,人家那么好玩,好說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熱鬧,自己的女婿這么孤僻,整天沒個人來,只有幾個老頭子稱贊。
后來丈夫走了,很少家來,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卻常來,穿得好,一來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來,忘了她?墒钦煞虿]有忘了她,有時家來,也很愛她,她生了一個小孩,丈夫也很喜歡,只是怨她不識字,知道的事少。
抗戰了,丈夫立時參加了軍隊。把洋布衣服脫下來,換上粗布軍裝。兩條褲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勁了。
“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為什么人家不出去?”
“誰?”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漸漸,她也覺得丈夫不能和那個人比。村里人說自己的丈夫好,許多人找到家里,問東問西。許多同志、朋友來說說笑笑,她覺得很榮耀。日本鬼子燒殺,她覺得不打出去也沒法子過。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鋪叫日本鬼子搶了,他回到家來,后來跑到城里當了偽軍。
自己的丈夫越來越忙,臉孔雖然黑了,看來,倒壯實了些。仗打得越緊,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輕易不回家了。她守著孩子過日子,侍候著公公。上冬學,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現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這是個什么人呀!
今天,娘卻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來了。大姐聽說妹子來了,姐妹好幾年不見面,來看望她。手里托著一包點心,身上穿著花絲葛,臉孔白又胖,挺著大肚子,乍一見面很親熱,大姐說: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沒有啊!”
“說起來,人家他有志氣,抗日光榮,可是留下了這些孩子們。”大姐說著就拉過孩子,教孩子吃點心,問孩子:“你想爹嗎?”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來。”
“叫回來,打日本吧!”孩子興奮地說。
大姐立時沒話說,臉也紅紅的,像塊生豬肝。姥姥也笑了。“聽說你女婿又來了。”
“早走了。”
“怎么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辭了出去。走到屋門口又回來,小聲說:“大妹子,你家他爹回來,你順便和他學學,就說俺家他爹是不得已,還想出來的。”說過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說:“看起這個來就不光榮,準是又有什么風聲嚇走了
天已經晚了,姑娘帶著孩子回來。在路上,她看見一小隊人背著槍走過去。后來回頭一看,那一小隊人進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邊等,見了娘就跑上來小聲說:“大隊長到咱家來了!”
“哪個大隊長?”
“縣游擊大隊長,黑臉大個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塊去拿過書,吃過羊肉餃子的。”
“說什么來?”
“有爹的信,爺正看哩。”
母子三人趕緊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場里碌磕上,帶著花鏡念信,見兒媳婦回來,就說:“信來得巧,今年的節我又過痛快了!”
媳婦當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連那圓圓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節記于阜平
1.孫犁的小說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實”,請簡要分析本文包含哪些“生活的真實”。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中“鬼子從四月里翻天攪地”“一小隊人背著槍走過去”,寫出了當時社會環境的特點,從字里行間可見抗日戰爭正在緊張進行。
B.“還記得爹嗎?”“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娘笑了。這笑,既有看到孩子聰明可愛的欣慰,又有丈夫參加抗日隊伍的自豪。
C.“村里人說自己的丈夫好,許多人找到家里,問東問西。許多同志、朋友來說說笑笑,她覺得很榮耀。”“榮耀”揭示了她內心的虛榮。
D.小說題目雖為“丈夫”,但也寫了女性的覺醒,小說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榮”感,是一個逐漸變化的農村婦女形象。
3.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沒有從正面描寫戰爭的血腥、慘烈,而是寫戰爭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現了孫犁抗日題材作品中蘊含的家園意識。
B.小說善用對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賭錢”“自己的女婿好念書”,對比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小說結尾寫“媳婦當然更快活”和開頭相呼應,和女主人公先前的郁悶情緒形成對照,又向讀者透露了丈夫的音訊。
D.小說多次運用對話描寫,例如“她”和兒子、和丈夫以及和大姐的對話等,對話的內容雅俗共賞,符合人物的特征。
4.小說以“丈夫”為題,圍繞“丈夫”展開敘寫,請簡要分析小說中“丈夫”的形象特點。
五、孫犁《丈夫》【答案】
1.①環境的真實。豆葉帶污泥,發臭氣。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不好,黃牛也瘦了。這是農家生活,也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環境。②情境的真實。文中“姥姥”和嬸子家比熱鬧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農村婦女的真實的心理。③情感的真實。小說開頭女主人公因丈夫無消息等產生的無精打采,結尾收到信的歡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都很真實。④形象的真實。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態、語言、心理等,真實生動。
2.C【解析】C.“‘榮耀’揭示了她內心的虛榮”錯誤。不是“虛榮”,而是光榮。
3.D【解析】D.“對話的內容雅俗共賞”錯誤。文中的對話具有生活氣息,談不上“雅”。
4.①勤奮上進,思想進步。他熱愛讀書,踴躍參軍。②為國奉獻,不怕吃苦。為了抗戰,離別親人;以苦為樂,擁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③有情有義,關愛家人。囑咐妻子教養孩子,愛妻子,惦念家人,給親人寫信。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