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楊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禎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勤學嗜古,有聲館閣間,與黃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將出閣,充講官兼直經筵。廷麟具疏讓道周,不許。明年二月,帝御經筵,問保舉考選何者為得人。廷麟言:“保舉當嚴舉主,如唐世濟、王維章乃溫體仁、王應熊所薦。今二臣皆敗,而舉主不問。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帝為動色。
其冬,京師戒嚴。時兵部尚書楊嗣昌意主和議,冀紓外患,而廷麟痛詆之。嗣昌大恚,詭薦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職方主事,贊畫象升軍。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轉餉濟師。無何,象升戰死賈莊。嗣昌意廷麟亦死,及聞其奉使在外,則為不懌者久之。
順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諸郡惟贛州存。唐王手書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劉同升國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贛,與廷麟謀大舉。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于明倫堂,勸輸兵餉。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將徐必達戰敗,廷麟、同升乘虛復吉安、臨江。加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賜劍,便宜從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達戰敗,赴水死。會廣東援兵至,大兵退屯峽江。已而萬元吉至贛。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贛,招峒蠻張安等四營降之,號龍武新軍。廷麟聞王將由汀赴贛,將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無何,吉安復失,元吉退保贛州。八月,水師戰敗,援師悉潰。及汀州告變,贛圍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戰,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明史·楊廷麟傳》)
1.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
譯文:
解析 “是”,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詞結構后置句。
譯文: 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
2.嗣昌大恚,詭薦廷麟知兵。
譯文:
解析 “恚”,憤怒;“詭”,假裝;“知兵”,懂得軍事。
譯文: 嗣昌大為惱火,就假惺惺地推薦說廷麟懂得軍事。
3.及聞其奉使在外,則為不懌者久之。
譯文:
解析 “則”,表順承;“懌”,高興。
譯文:后來聽說他當時出使在外地沒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4.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于明倫堂,勸輸兵餉。
譯文:
解析 “偕”,偕同;“于”,在;“勸”,勸說。注意補出省略成分。
譯文:于是(楊廷麟)又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
5.招峒蠻張安等四營降之,號龍武新軍。
譯文:
解析 “降”,使動用法;“之”指代“峒蠻張安”和他的四營兵。
譯文:(楊廷麟)把峒族人張安等四營兵招降,改稱龍武新軍。
【參考譯文】
楊廷麟,字伯祥,是清江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改選庶吉士,授職編修,他勤于學習,酷愛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黃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將外就藩封,朝廷擬讓廷麟充任講官兼經筵直講。廷麟撰寫了一篇奏疏推讓道周,崇禎皇帝不允許。第二年二月,崇禎皇帝在經筵上問保舉跟考選哪一樣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說:“保舉應對保舉者嚴格要求,像唐世濟、王維章是由溫體仁、王應熊推薦的,F在他們倆都倒臺了,可是對保舉他們的人卻不加追究。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禎皇帝聽了這話臉色都變了。
這年冬天,京師戒嚴。當時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意見主張議和,希望能借機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擊了他。嗣昌大為惱火,就假惺惺地推薦說廷麟懂得軍事。崇禎皇帝改用廷麟為兵部職方主事,讓他去象升的部隊里當參謀。象升很高興,就讓廷麟到真定去轉運糧餉增發兵力。不久,象升在賈莊戰死。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來聽說他當時出使在外地沒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順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贛州保全下來。唐王親撰命令加廷麟為吏部右侍郎,劉同升為國子祭酒。同升從雩都來到贛州,與廷麟商議大舉起兵。于是(楊廷麟)又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九月,大清兵駐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將徐必達戰敗后,這邊廷麟、同升乘機收復了吉安、臨江。唐王于是提升他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賜給他尚方寶劍,給他見機行事的權力。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達戰敗后投河自殺。正好廣東的援兵到來,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峽江。后來萬元吉來到贛州。十二月,同升死了。
三年正月,廷麟親赴贛州,把峒族人張安等四營兵招降,改稱龍武新軍。廷麟得知唐王將從汀州來贛州,打算前往迎接,讓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元吉退保贛州。八月,官兵的水軍戰敗,援兵全部潰退了。到汀州發生兵變時,贛州之圍已經有半年了,在城墻上防守的士兵都懈了氣。十月四日,大清部隊強力登城。廷麟指揮部隊作戰,時間長了,招架不住,敗退回城西,跳河自殺了。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