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主要解決哪些問題?高考改革應著力解決五大核心問題
高考藍皮書指出,未來高考改革應著力解決五大核心問題:
(一)內容改革
高考內容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永恒的主題。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高考內容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在高考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目標。近年來,教育部考試中心提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所謂“一核”就是充分發揮考試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突出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考查。所謂“四層”,指的是學科考查內容分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大層次。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四翼”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著力解決“怎么考”的問題。怎樣才能將“一核四層四翼”落實到具體的學科考試和命題設計中是高考測量需要關注的重點所在。
(二)合理減負
減輕學生負擔是一個歷史問題?茖W減負需要提高考試題的測試績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不是矯枉過正。對于合理減負問題,在高考內容上,試題難度應該有利于選拔人才;在分類考試上,應該總結經驗,使一部分考生在合適的時間提前分流;在規范課外輔導上,應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的基礎上,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三)學科選擇
此輪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給予學生選擇科目的自主權,這種理念無疑是值得歡迎的。但是,考試科目的選擇不能違背最終的育才宗旨,要考慮大學教育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
(四)命題分級
命題的統分問題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目前2004年以來的分省命題模式逐漸收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轉而推崇全國統一命題的模式。不過,分省命題的歷史性貢獻不應忽視,留下的經驗也值得好好總結和消化?陀^來講,很多省份的高考命題質量難以與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相比,無論是命題隊伍、技術經驗還是在物資配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要看到地方命題的成長空間與發展趨勢,部分省份的命題隊伍進一步擴大,試卷質量明顯提升。因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既要重點依靠“國家隊”,也要適當培養“地方隊”,統分結合,讓不同的隊伍實現良性競爭和發展。
(五)錄取多元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人才的個性化訴求,錄取的多元化路徑會進一步拓寬。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權,規范大學自主招生,建立自主招生等相關標準,激發大學在錄取方面的制度創新設計應該是未來高考改革的方向。大學主導的自主招生雖然在考試經驗和測量理念上存在不足,但是其在人才的興趣導向以及未來的社會需求方面顯然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也在蓬勃發展,一些學校和專業形成了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渠道、終身發展有基礎的發展路徑,對考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從目前新高考試點運行的情況來看,擴大考生的選擇權、擴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權、不一考定終身、不唯分數、三位一體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錄取的依據、推動中學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目標等目標基本實現,但是改革在運行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而且會最終影響改革的成敗。
一、目前新高考改革面臨的五個主要問題
1、中學真正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進改革面臨實施的實際困難
從目前浙江和上海實施的情況看,其他的省市要推進改革,將面臨兩大實際困難:
(1)學校硬件不能完全滿足改革的需要。
首先是學校教室不夠。浙江和上海兩個試點省市每個學校的規模都不大,一般每個年級都在400人左右,最多的一個年級也不超過600人,而且為了實施高考改革,對班額進行了限制,一般一個班級都在40人,多的也不超過45人。在他們實施選科走班教學時,一般所需要的教室是行政班級數量的1.5倍,其他的大多省市,學校的規模都比較大,有的學校一個年級有1500人或者更多,有的年級甚至有五六千人,每個班級一般都有55人以上,現有的行政班級教學教室都比較緊張,如果沒有政府的大量財力投入,大幅度增加硬件設施,學校根本沒有辦法滿足學生自主選擇選科走班的需要。
其次,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地嚴重不足。學校要開發校本課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創新,需要有必備的硬件基礎,城市的學校還稍微好些,廣大的農村學校就困難特別大。
再次,城鄉資源嚴重失衡。城市的學校,尤其是大城市的學?梢岳迷诔鞘械拇髮W和企業,對學生進行職業體驗,進行生涯規劃教育體驗,也可以依托大學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創新實驗,但是對于中小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學校來講,這些資源幾乎為零。
(2)學校的教師數量和教師結構都不能滿足新高考的需要。
現在學校的編制還是90年代的學生與教師比例形成的,很多學校按照現在的文科和理科的行政班教學都是很困難的,實行新高考后,一方面實行選科走班,實際的教學班級數會增加是,對教師的需求會增加,另一方面實行學考后,所有的學科都要開設課程,再加上還有樣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數量的需求又會增加。另外,由于學生的選科走班,教師的需求會出現結構需求的變化,很多會出現教師結構性失衡,這也會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2、學生選科走向功利化,背離改革的初衷。
高考改革實行選科走班的初衷是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個性化的選擇,最大程度去滿足學生的興趣,從而更有效地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但是,從目前已經實行高考改革的省市學生選科走班的情況來看,學生在進行選科的過程中,考慮得最多的不是學生自己的興趣,更多地還是考慮考試如何去得高分。而且家長、教師和學校再對學生進行選科指導中,把如何在全省市得到相對高的等級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學生的興趣卻放在次要地位,正是這種功利化思想的指導,因此,大多學生感興趣的物理、化學等學科選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結果與改革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3、物理學科出現危機。
從目前浙江、上海選科的情況來看,物理學科選擇的人相對較少,要大低于生物、地理、技術這些學科,而且還有繼續減少的趨勢,今年浙江省27萬多考生,選擇物理學科的人在3萬人到4萬人之間,盡管浙江省實施物理6.5萬保底的政策,但是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物理選擇人相對較少的局面。而且這種政策在今年浙江的11月考試中,已經暴露出嚴重的問題,今年11月考試中,選考物理的只有2.8萬人,按照6.5萬保底的政策,也就意味著物理學科考全省最后一名的同學,哪怕他的物理成績只考1分,其等級賦分也有76分,這對選考其他學科的同學來講顯然是不公平的,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不科學的,對高校新生的選拔也是不利的,而且還可能有一個更嚴重的后果,就是有些學?赡軙殉煽冏畈畹膶W生調去選擇物理,因為有這個保底的政策,這部分學生物理得到的分數可能高過他相對學得好的學科的分數,這就與改革的初衷嚴重背離了。
物理學科是大學絕大多數理科和工科專業都必須要學的,選擇物理學科的人相對較少,會帶來兩個后果,一是我們國家的物理學科會嚴重削弱,這樣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二是導致中學與大學的嚴重脫節,大學選擇了與物理學科相關的專業,中學又沒有選擇物理學科的學生,大學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補中學的課程,這會導致教育資源的重復和浪費;三是會嚴重影響大學教學的質量,從長遠會影響我國的科研隊伍和勞動者隊伍的素質,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革的效果。
4、選科走班逐漸被相對固定的套餐制取代。
走班教學無論是從學校的管理、組織教學、學生管理,還是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才會是一個新的很大的挑戰,同時學校的升學質量一直是地方政府、家長、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講,也是學校壓力ZD的地方。因此很多學校為了保證升學質量不滑坡,也為了減少管理和組織教學的難度,在學生選科時,就給學生實行了套餐制,就又走回了過去的固定行政班教學制,wei/yi改變的是,過去只有兩類班,現在可能變成了多種類型的班。但是沒有實現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主選擇的目標,最多只是實現了學生非常有限的選擇。
5、應試教育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加強。
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弱化應試教育,因此在高考試題的難度上有很大的降低,而且傳統的偏、難、怪的題會不再出現。但是,因為高考錄取仍然有一段線的劃分,高考錄取仍然是以高考成績為主的,因此得高分仍然是學生、家長和學校所追求的,試題的難度又相對下降,這樣只要通過大量重復訓練就能解決了,因此以大量重復刷題為主要形式的應試教育會更加發展,而且刷題可能從高中的起始年級就成為最重要的內容。而這種教學方式會嚴重遏制學生的創造力,會嚴重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不可能有創新能力,這與改革的初衷也是背道而馳的。
二、破解高考改革問題的策略
1、推進高校配套改革,改革高校錄取制度。
現在高考改革面臨的很多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與高校錄取制度改革不配套有關。從上海和浙江高考錄取來看,雖然增加了部分高校的自主權,部分高校也采取了學校自主的綜合素質測評且測評的成績在錄取時能占相當的比例,但是,這種高校的數量不多,占整個高校的比例不大,對在部分高校來講,主要還是按照學生的高考分數來錄取,而且對于絕大多數高校來講,在高校錄取中還沒有所選學科的限制,不論選擇什么學科都以高考分數高低錄取,且可以錄取所有的專業,這與傳統的高考錄取沒有什么區別,所以學生和家長還是以拼高考分數為主要目標。
當學生和家長把高考分數當作主要目標時,在選科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得高分數,而不是學生的興趣和將來的職業規劃,這樣學科學習難度稍微大且得高分的難度相對較大的物理就自然會選擇的人少,假若語文、數學、英語也可以選擇的話,選擇數學學科的人也會比較少。這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對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是嚴重不利的。
要解決目前面臨的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革:
第一,所有高校要對其所有專業進行學科選擇的一定限制,即每一個專業至少要有一個必選學科上的限制,限制的這個學科應該是大學學習這個專業最重要的學科,比如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必須選擇物理學科。有了這個限制后,學生在選擇學科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大學錄取的專業問題,就不會單一地從分數角度考慮了,物理學科的問題就會得到很大的改變。同時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學專業教育與中學學科不配套的問題。
第二,高校錄取時,改變目前所有專業按高考分數排序錄取的方式,實行按專業分類,在專業內按高考分數排序錄取,不再去劃分一段線。目前在高校中,錄取人數最多的應該是大學的理科和工科,那么志理科和工科相關專業報考的人數自然就會很多,在中學選擇學科時,選擇與理科和工科相關的學科自然就會多,學生選擇學科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大學與中學的教育也能夠配套,而且也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主選擇權。
第三,增加高校的自主選擇權。允許高校在高考后,對學生自行組織綜合素質考核,特別是雙一流高校。高校在對申請考生進行綜合素質考核時,無論是筆試還是面試都會更多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學習能力,甚至還可以對一些有特殊專長的學生加以發現,從高校選拔人才的角度,應該能夠挑選到更加符合高校要求的人才,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唯分數選拔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這能夠有效推動中學的教育改革,使中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走出單一應試教育的模式,真正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幫助學生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興趣,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使中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大量重復“刷題”模式。
其實高考的指揮棒作用在本質上是高考錄取的指揮棒作用。因為在傳統的高考中,高考考什么,中學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其實在這背后,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圍繞去獲得好的高考分數在轉動,因為有好的高考分數,對學生和家長而言就能錄取好的大學,對于學校而言就能有高的升學率,就能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好的評價。因此要破除目前的難題,改革高校錄取機制也是一個核心,也是陳寶生部長講的發揮高考指揮棒作用的一個體現。
2、教育部組織專家開發中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高一年級的必修課程,讓高中學生通過學習,對大學專業以及專業將要學習的主要課程,每一個專業將來可能的從業方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還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安排一定時間的社會體驗式實踐,比如有的學生將來想當醫生,可以讓他在醫院有一段時間的體驗式實踐。這對于學生去規劃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會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導學生的學科選擇。
之所以要教育部組織專家來開發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是因為中學教師有力量有限,而且地區差異較大,如果把這個任務讓中學自己來完成,生涯教育可能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講,是很難完成的,生涯教育做得不好,不論對學生的長遠發展,還是對學生的選科都是不利的,這可能也是很多學生喜歡物理而不選擇物理,使學生選科功利化突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3、改革對學校的評價機制。
現在對學校的評價主要還是以學業成績評價為主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小學的評價主要是以地方組織的評價性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對初中學校的評價除了評價性考試的成績外,就增加了考取重點高中的人數;對高中的評價主要就是以清華、北大錄取的人數,985和211工程大學(現在是雙一流大學)錄取的人數,上一本線學生的人數和比率為評價的重要指標。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就更是以升學為最重要的內容。盡管教育部近兩年有明確規定,各個學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高考成績,使以前對高考成績宣傳的亂象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在對學校的評價上沒有根本改變。
這種以學業成績為主導的對學校評價的機制,也就使學校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為主要辦學內容,也就會打上很深的應試教育的烙印,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這種以學業成績為主導的對學校評價的機制,也就使學校在對教師的管理上,以向教師要學生成績為主要內容,從而也會教師忽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師也就會把“刷題”作為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大量重復的刷題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革對學校的評價機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一套科學的對學校辦學水平的綜合評價方案,這個方案中要把學校對教育方針的落實、學校的辦學思想、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學校的課程開發、學生的學業成績等方面納入其中,但是要大大縮小學生成績在評價中所占的權重。這樣使學校的主要任務由學生的升學而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辦學。
4、讓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擔負起高考改革的主體責任。
新一輪高考改革與以往任何一次改革相比,力度都大,涉及的范圍廣,因此僅僅靠中學已經無法有效推進這次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擔負起這次高考的主體責任。
(1)地方政府應該對學校的考核評價。
地方政府應該指導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科學考核評價學校的方案,這個考核評價方案應該包括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通過考核評價方案真正引導和指導學校辦學,真正做到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的勞動者為目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回歸教育培養人和發展人的本真。每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把對所有學?己嗽u價的結果報政府,政府向社會公布,一方面糾正學校以升學和學業成績為最主要辦學目標的現象,使學校辦學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最主要目標,另一方面有效引導社會科學評價學校,不簡單唯升學論優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長以升學和學業成績為主的對學校評價的標準。
(2)地方政府要完善學;A設施建設。
現在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學校和一些農村學校都面臨學校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尤其選課走班的困難突出,這也是由學生自主選擇變成學校給學生套餐,讓學生有限選擇的原因之一。政府一方面要投入財力改善和增加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以便滿足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增加學校的數量,限制超大學校,限制超大班額,從新高考改革的角度去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3)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在一定區域內的統籌教師資源配置。
在新高考改革中,一方面學校存在整體師資不足的問題,這需要政府根據新的情況,適當增加教師編制,補充學校短缺的師資,另一方面學校也存在變化的教師學科結構失衡的問題,教師學科結構失衡是由學生選科的結果造成的,可能一些學校選擇物理學科的人多,選擇歷史學科的人少,而哪一些學校的情況卻是相反的,這就導致學校教師學科結構失衡,這種教師學科結構失衡又是變化的,因為真正的選課走班實行后,對于同一個學校來講,每個年級選擇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會給學校工作和教學帶來許多問題,解決得不好也會影響高考改革。
教師學科結構失衡的問題,在學校層面很難解決,同時又不可能通過增加或者減少教師編制解決,這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一定區域內把整個教師整合起來使用,實現教師在一定區域內互通使用,實現一定區域的教師資源共享。
改革從來就沒有現成的答案,人類社會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探索的過程,其實就是改革的過程,在探索中不斷解決新出現的問題,改革就不斷走向深入,社會也就不斷發展。高考改革也是一樣,一定是在不斷探索和不斷解決新問題中走向完善和成熟的。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