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一、(9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流行語生動反映出人們在精神消費方面的愿望?v觀古今,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 )于旅游。一場完美的旅行,必須要選擇一家稱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門辦事,人們如何解決住宿問題呢?
西周早期,統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廣修客舍,便于各地諸侯入朝納貢和朝覲時休息。春秋戰國時期,名為“傳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現了。西漢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驛館。南北朝時,許多王公貴族發現經營旅館存在巨大商機,競相建置,旅館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國使者紛紛到大唐學習、取經。為了彰顯唐人風度,官方旅館的建設被提上日程。與此同時,民間旅館的發展也相當可觀。據《太平廣記》記載了岐州富豪開設的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不可謂世所罕見。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在臨安,私營旅館臨街而立,熱鬧非凡,尤其是西湖岸邊的湖景旅館,密密匝臣,令人( )。陸游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磚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館里寫的。明初,全國要沖均設驛館、遞鋪,“十里一鋪、六十里一驛”的( )最常見。至晚清,中國的旅館業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取材于劉中才《回到古代住旅館》)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組是( )
A. 熱衷 左顧右盼 局面 B. 熱衷 眼花繚亂 格局
C. 熱心 眼花繚亂 局面 D. 熱心 左顧右盼 格局
【答案】1. B
【詳解】
第一處,“熱衷”,十分愛好(某種活動),猶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于”,即“熱衷于……”;“熱心”,猶熱情,謂有興趣,肯盡力,積極主動,著重形容內心有興趣,常用于對事;從語境來看,“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 )于旅游”,由“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這一信息可知,此處應是說當今社會人們對旅游的沉迷,應使用“熱衷”。
第二處,“左顧右盼”,指向左右兩邊看,形容得意、猶豫等神態;“眼花繚亂”,形容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比喻事物復雜,無法辨清;結合語境“西湖岸邊的湖景旅館,密密匝臣”可知,此處是形容面對這些密密匝匝旅館的感覺,應使用“眼花繚亂”。
第三處,“局面”,一個時期內,事情的狀態、形勢,規模;“格局”,結構和格式;從語境來看,語境是說“全國要沖”“十里一鋪、六十里一驛”的結構格式,應使用“格局”。
2.文中畫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正確的一項是( )
A. 據《太平廣記》記載,岐州富豪開設的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不可謂世所罕見。
B. 《太平廣記》記載了岐州富豪開設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不可謂世所罕見。
C. 《太平廣記》記載的岐州富豪開設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可謂世所罕見。
D. 據《太平廣記》記載,岐州富豪開設的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可謂世所罕見。
【答案】2. D
【詳解】
A項,“不可謂世所罕見” 濫用否定詞導致語義表達反了;
B項,結構混亂,前面句子的主語是《太平廣記》,而“可以容納”的主語應是“私家旅館”,偷換主語;“不可謂世所罕見”濫用否定詞導致語義表達反了;
C項,“岐州富豪開設私家旅館,可以容納千人食宿”搭配不當,前一句的主語是“岐州富豪”,而“容納千人食宿”的應該是“私家旅館”,可以在“開設”后面添加“的”。
3.下列與選文相關的文學常識,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維 |
《送元二使安西》 |
絕句 |
B |
舍相如廣成傳 |
司馬遷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散文 |
C |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 |
李白 |
《夢游天姥吟留別》 |
樂府詩 |
D |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
陸游 |
《卜算子·詠梅》 |
詞 |
A. A B. B C. C D. D
【答案】3. C
【詳解】:C項,“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樂府詩”錯誤,“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不是出自《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在閱讀方面,人類與動物并不是全無關聯。動物能否看懂環境,往往決定著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閱讀作為客觀世界的環境,也要閱讀以符號為中介的書籍。
當人越來越多地閱讀書籍的時候,人對客觀自然環境或環境的閱讀也發生了變化。這就是說,人在“看”自然、“看”其他存在物、“看”其他人時,已經帶著自身有價值取向的意義和理解結構是“看”客觀世界了。閱讀就是一個通過編碼符號進行的意義再生或過程。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與幾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聯系起來,也可以與遠在歐美的哈貝馬斯、羅爾斯的精神世界聯系起來。有了這兩個維度的精神聯系,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豐富起來。
(取材于韓震《閱讀的本質》)
材料二
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中,11.1%的國民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此外還有7.6%的國民閱讀10本及以上電子書。
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見下表:

(取材于劉彬《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發布》)
材料三
千百年來,書籍都是人類文化的標志,是發達文明的象征。然而,互聯網的出現正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紙質書的未來正愈發顯得不那么確定。還有什么能阻止書籍的數字化進程?是人類的情感,還是書籍超越文本載體的價值所在?
上世紀后期,唐·麥肯齊提出的“文本社會學”理論認為,承載文本的物質形式(書)會影響到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許多當代學者不再只是關心書頁上的文字,而開始關注書籍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體、配圖等書籍的各個要素。如果按照時間順序將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進行排列,我們就會發現,公眾對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態度一直在不斷地變化。印刷字體和封面一樣,能夠代表書籍所處的時代。不斷翻新的技術使在書內大批量印刷圖像成為可能,同時也為書籍打上時代的烙印。
機械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同一版本的書與書之間幾乎沒有區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讀者或收藏家會在書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從那些標記、批注或藏書票中,我們可以分析讀者和文本之間的私密關系,也可以了解一本書可能產生的時代影響。一篇文稿從編輯到付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任何差錯以及隨之而來的修正,都可能帶來網一版本書籍的個體多樣性。從中,我們成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改變,或可以窺見時局的風向特變。紙質書的裝幀過程也給后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遺產。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書籍裝幀中,人們發現了17世紀平期一位書商的記錄,其中提到莎士比亞的另一出劇作《愛的功勞》。早有學者提出過莎翁曾寫過對應《愛的徒勞》的另一劇本,這個發現顯然為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
“書籍成為歷史”的說法是悲觀的,但“歷史”的含義同樣也是積極的,它讓人們認識到書籍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擁有值得保護和詮釋的豐富意義。
(取材于陸紆文《數字化時代,我們如何解讀快質書的價值》)
4.根據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無論動物還是人類,都需要對周圍環境進行“閱讀”。
B. 無論閱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是一個意義再生成的過程。
C. 無論紙質書還是電子書,2019年成年國民中至少有7.6%的人閱讀量不少于10本。
D. 無論紙質書還是報紙、期刊,其2019年人均閱讀量都比電子書大。
【答案】4. D
【詳解】:D項,“無論紙質書還是報紙、期刊,其2019年人均閱讀量都比電子書大”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圖表所示,2019年期刊的人均閱讀量是2.33,電子書人均閱讀量是2.84,很顯然,期刊的人均閱讀量比電子書要小。
5.根據以上三則材料,下列理解正確的項是( )
A. 紙質書和電子書分別從兩個維度呈現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B. 閱讀書籍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閱讀,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選擇紙質讀物。
C. 電子書無法承載“文本社會學”信息,直接影響了成年讀者對各類讀物的選擇。
D. 因為物質形式本身和印刷裝幀流傳所產生的意義,紙質書難以被電子書徹底取代。
【答案】5. D
【詳解】
A項,“紙質書和電子書分別從兩個維度呈現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說法錯誤。結合原文“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與幾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聯系起來,也可以與遠在歐美的哈貝馬斯、羅爾斯的精神世界聯系起來。有了這兩個維度的精神聯系,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豐富起來”分析可知,兩個維度應指時間和空間維度,并非指紙質書和電子書,選項曲解文意。
B項,閱讀書籍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閱讀,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選擇紙質讀物”說法錯誤。通讀全文可知,三則材料并未提及“成年人更愿意選擇紙質讀物”的原因,只是在材料二的圖表中顯示報紙的閱讀量較大;且綜合材料所述以及我們的認知可知“閱讀書籍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閱讀”也并非是人們選擇閱讀載體的原因,選項無中生有。
C項,“電子書無法承載‘文本社會學’信息,直接影響了成年讀者對各類讀物的選擇”說法錯誤。結合原文“唐·麥肯齊提出的‘文本社會學’理論認為,承載文本的物質形式(書)會影響到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許多當代學者不再只是關心書頁上的文字,而開始關注書籍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體、配圖等書籍的各個要素”分析可知,文中并沒有電子書無法承載“文本社會學”的信息;且文中亦無影響了成年讀者對各類讀物的選擇因素的分析。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會學”理論的一項是( )
A.學校環保社團利用廢舊書刊的書頁制作成折紙工藝品,進行公益售賣。
B.宋代雕版書多用歇、顏字體,特色鮮明,墨色清潤,刻寫精良,為后世所重。
C.書籍會因為閱讀者留下的簽名、批注等獨特個人印記而增加收藏價值。
D.同一書籍因傳抄、印刷、裝訂而產生的版本差異,給書籍打上鮮明的時代格印。
【答案】6. A
【詳解】:A項,“學校環保社團利用廢舊書刊的書頁制作成折紙工藝品,進行公益售賣”不符合,“廢舊書刊的書頁制作成折紙工藝品”只是單純的作為商品存在,并沒有影響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
三、(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統。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絕處。秦國夫人③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已大壞。厭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終身無愧悔,可得耶?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
(節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
【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節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7.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世載令聞 令:美好
B. 革帶敝 敝:破舊
C. 厭藜藿 厭:滿足
D. 毋使倉有告匱 匱:缺乏
【答案】7. C
【詳解】:C項,“厭”字,根據“厭黎藿,慕膏粱”的對稱句式,相反意義來看,與“慕”意思相反,指厭惡粗茶淡飯,羨慕精糧肥肉;故“厭”此處應為“厭惡”。
8.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 積錢累月乃能就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C. 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貧窮至而廉恥不顧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答案】8. B
【詳解】:
A項,連詞,表因果;連詞,表并列;
B項,兩個“乃”都是副詞,才;
C項,連詞,表遞進,并且/副詞,表遞進,尚且
D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修飾。
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B.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C.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D.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答案】9. A
【詳解】:句意為“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
句中兩個“命也”都是前句判斷,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排除CD;
“撓節以求貴”與“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式,分別在其后斷開,排除BC。
10. 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陸游所說“常成于困約”的一組是( )
、贃|徙渡江,夷于編氓 ②終身未嘗為越產
、叟f廬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帶敝,以繩續絕處
、輾w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 ⑥淪于市井、 降于皂隸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10. B
【詳解】:①是指不愿在偽朝為官而向東遷徙,成為一般百姓,與“困約”無關;⑤是小姑回家后見到籠餅而推辭的行為,只能是反映家中節儉的風氣,而非“成于困約”;⑥是指家風放任之后子弟可能會墮落于市井小民之中的情況,并非“成于困約”,而是“敗于奢靡”。
11.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 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
B. 葉氏家訓告誠族人應該節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 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
D. 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
【答案】11. C
【詳解】:C項,“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錯誤,原文“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只是列舉了農工商士四種人的不同謀生辦法,他們家實際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
12.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
(2)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12. (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變他的舊制,(太傅)就不高興。
(2)更何況有難以說得盡的災禍,這難道是善于治家謀生嗎?
【詳解】
(1)中,少:稍微;舊:舊習慣,舊制度;輒:就;懌:高興。
(2)中,況:何況,況且;勝:盡、完;豈:難道,怎么;善:擅長,善于;治生:經營家業,謀生。
13. 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
13. 陸側重有氣節,道義,葉側重作世人治生表率。兩人都認為要節儉,不能營營逐利。
【詳解】:陸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而舊俗方已大壞。厭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與葉夢得文中“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都提倡子弟要節儉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
陸游提到“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即以改變節操營利為恥;而葉夢得認為在謀生時“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要正直誠信,不能損人利己;二人都認為不能夠為了追求利益就放棄道德準則,營營逐利。
不同處在于,陸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即重視子弟要堅守節操道義,這是保持家風不墮的要務。
而葉夢得則更注重“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孫必須要懂得經營家業,有謀生之計,作世人表率。
參考譯文:
(一)
我家在唐朝作過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潔正直、忠誠孝順,世代流傳下美好的名聲。想到后世子孫不能夠侍奉偽朝,茍且地貪圖富貴,因而羞辱先生名聲,便棄官不入仕。向東遷徙度過長江,淪為一般老百姓。孝順友愛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誠守信的名聲在鄉里顯揚,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沒有改變。宋朝興起后,天下一統,陸家于是與時代一道興盛,此后百余年間,文豪名儒相繼出現,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孫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潛心于治學,代代相承,從此,又成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說是昌盛無比了。
然而我對于這種情況私下里仍有懼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頓貧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敗。我在童子時,先父曾諄諄教導說,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終身未曾積累更多的財產;家人有稍微改變舊俗的,就很不高興;晚年時回到魯墟老家,舊房子連一根椽子也沒有增加(就繼續居住)。祖父楚公少年時尤其貧苦,衣帶破舊,就用繩子接續斷裂處。祖母秦國夫人曾經作了一件新襦裙,攢了好幾個月的錢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飯弄臟了它,竟至于哭泣著不肯進食。小姑嫁給石家人,回娘家探親,食物中有籠餅,她立即起來道歉說:“我渾渾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誰過生日。”旁邊的人有的偷偷發笑。楚公嘆息說:“我家從前,好幾天都喝粥,每年過節或生日時才吃籠餅,你們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當時楚公已經顯貴了,卻還是以喝粥吃餅作為泰然之事,像這樣愀然嘆息。我出生得太晚,所聽說的事情已經很簡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輕的陸家子弟,又將要不再聽聞這些事了。而舊時的家風此時已經毀壞嚴重。子弟們厭惡粗茶淡飯的貧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糧的富貴生活,常常還把以前的事當做忌諱不讓孩子們聽聞。這樣家中風氣放任而不能再恢復,并且有把子孫陷入危險受辱之地,淪落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險;叵霃那白嫦葌兏缸有值苤铝τ诟椃N桑,安居樂業而終身不必愧疚后悔,這是可以重新恢復的嗎?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子孫們一定要以之為戒,這樣就還沒有毀壞亡費的端倪。
(二)
出外勞作,歸家休息,是農家賴以生存的辦法;在作坊里打造作品,這是手工業者用來謀生的辦法;把某地所有的事物遷徙到沒有的地方去買賣,這是商家謀生的辦法;焚膏繼晷日夜苦讀,這是讀書人謀生的辦法。然而讀書人作為四種百姓之首,尤其應該勉勵自己成為表率,效仿古人體察天地萬物的志向,如今連一種生計也不能從事,還說什么大丈夫呢!
經營家業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競相追逐,胡亂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對自己有利卻對他人有害,不但明里有他人非議,暗中有鬼神降罪,對于自己來說也心中不安,何況這災禍是不能說得盡的,這難道是善于謀生嗎?
節儉,是守家的第一法則。因此凡是日常用度,奉養父母,一概以節省為本,不能過多。寧可使家中多有盈余,也不要使糧倉有匱乏的時候。況且奢侈之人,他的精神氣度一定有所消耗,欲望過于強烈而意氣驕傲,貧窮到極點而不顧廉恥。節儉的不可忽視就有這么重要!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本卷共10小題,共114分。
四、(25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紀村事
[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
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
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注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首聯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顯得生機勃勃。
B. 頷聯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
C. 全詩視聽結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美,富有意趣。
D. 本詩擷取若干鄉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出濃郁田園生活氣息。
【答案】14. B
【詳解】:B項,“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錯誤,并非“農閑”“慵懶”,應該是農忙季節,從關于結尾句的注釋 “餉田:到田間送飯”和頸聯“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釀酒”“ 砧”聲中均可見是忙碌而充實的田園氛圍,表現了農忙時節農家人的辛勤勞作。
15.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村場景?
15. 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村生活場景。
【詳解】:首先翻譯句子“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
其次概括出場景特色:描寫了繁忙、充實、安寧、豐足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贊揚田園的美好怡人溫馨。
最后總結效果:視覺、聽覺結合,抓住時間變化,以點帶面,從中可想見百姓的安居樂業,極富感染力和畫面性,讓人身臨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 “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
16. 不同意。“數聲”好。“數聲”動靜結合,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閑快樂,營造出鄉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
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村寧靜和諧的氛圍。
【詳解】:(1)“數聲”好。“數聲”,形容聲音大、熱鬧,給人動態感,動中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閑快樂,表現鄉村世界的熱鬧、快樂、幸福。
(2) “一聲”好。“一聲”表明聲音單純、肅靜,靜中顯示了環境的靜謐清幽,給人安寧祥和靜美的感受。
17.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2)斧斤以時入山林, 。(《寡人之于國也》)
(3) ,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蘇軾《定風波》)
(5)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的云班會上討論“學習和思考的關系”,你想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勸學》中的“ , ”。
【答案】(1)天下歸心 (2)材木不可勝用也 (3)三顧頻煩天下計 (4)也無風雨也無晴 (5)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線條之美
梁 衡
我第一次對線條感興趣,是有人送我一個細長的瓶子,里面裝著一種很名貴的牡丹油。但我“買櫝還珠”,目不見油,竟被這個瓶子驚呆了。它的設計非常簡潔,并沒有常見的鼓肚、細腰、高腳、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蓋去掉,就剩下左右兩條對稱的弧線。但這線條的干凈,讓你覺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處的歌聲,直飄來你的心底。我神魂顛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時置于案頭,常會忍不住抬頭看兩眼。
初中學幾何時就知道,空間中先有一個點;點一動,它的軌跡就生成了一條線。所謂軌跡者,只是我們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劃過之后,在我們的腦海里的視覺駐留。原來這線條的美正在似有似無之間,是自帶幾分幻美的東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無窮。正是因了它的來無蹤,去無影,永不停,卻又永無結果,也就讓你永不會失望。線條,一種虛幻的、沒有窮盡的,可以寄托我們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的美。
點動生線,線動生面,在大千世界里,這線永處于一種過渡之中。當它靜臥于紙面時就含而不露,或如槍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嫻;而一旦橫空出世,就如羽鏑之鳴,星過夜空。這線內藏著無盡的勢能與動能。所以中國畫的白描,不要顏色,也不要西畫的透視、光影,只需一根線,就能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山水的磅礴雄渾。那線的起落、走勢、輕重、彎曲等,居然能分出幾十種手法,靈動地捕捉各種美感。葉落霜天,花開早春,大河狂舞,烈馬嘶鳴。確實在大自然中,從天邊群山的輪廓,到眼前的一片樹葉、一枚花瓣,都是曲線的杰作。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心的塊壘。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簡直是一幅美人線描圖。張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寫雪后西湖的風景,“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點、一芥、一粒,雖是文字,作者卻如畫家一般純熟地運用了點和線的表現手法。
線條既然有這樣的魔力,便為所有藝術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藝術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書法藝術,洗盡鉛華,只剩了白紙上一絲黑線的游走。那飛揚狂舞的草書,漏痕、飛白、懸針、垂露等等,恨不能將人間所有的線條式樣收來,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飛墨于紙;蛉缜缈张Z,或如燈下細語。就這樣牽著人的神經,幾千年來書不完、變無窮、說不夠、賞不盡。再如舞蹈,一個舞蹈家的表演實際上是無數條曲線在空間做著力與勢、虛與實、有與無的曼妙組合,不停地在我們的腦海里形成視覺的疊加。正如紙上絕不會有兩幅相同的草書,臺上也絕不會有兩個相同的舞姿。這永不休止的奇幻變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經止不住地興奮呢。至于音樂,那是聲音加時間的藝術,是不同聲音的線條在不同時間段上的游走,輕輕地按摩著我們的神經,形成聽覺上的駐留。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其實那梁上繞著的是些樂譜的彩色線條。
線條魅力的zui高體現在于我們的人體。人,除作為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外,還是世間高貴的審美對象。郭蘭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樣,小伙心胸多寬廣。”奚秀蘭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些都是在說他們身上陰柔至美或陽剛至強的線條。于是就專門產生了美術界的人體繪畫、攝影、雕塑,舞臺上的舞蹈、戲劇、模特,競技場上的體操、健美、雜技等等。這些都是人對自身形體線條的欣賞、開發與利用。
線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囊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了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秦篆、漢隸、魏碑、唐楷,還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這每一種字體的線條,就是貼在那個朝代門楣上的標簽。新中國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參與設計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其時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讓學生去畫草圖。一周之后交來作業,她只看了一眼,便大聲說:“這怎么行?這是康乾線條,你給我到漢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當我初讀到這段資料時就奇怪,只用鉛筆在白紙上勾出的一根細線,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還是大漢、盛唐?帶著這個疑問,我終于在去年有緣親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馬踏匈奴》,還有石牛、石馬等作品,線條拙樸、雄渾、蒼涼,雖時隔兩千年,仍然傳遞著那個時代的輝煌、開放、不拘一格與國家的強盛?登瑫r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已是強弩之末,線條繁縟奢華,怎能表現當時新中國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線條。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
18.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第一段中“買櫝還珠”加引號,語帶自嘲,強調了禮物的珍費,突出了朋友所贈之物帶給“我”的驚艷感受。
B. 第三段談到中西方繪畫技法,突出了中國畫白描技法中線條的豐富表現力,語氣中含有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
C. 文章引用《洛神賦》文句,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豐富了線條美的內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韻味。
D. 文中寫了舞蹈和音樂兩種藝術形式,通過線條在空間里的組合和在時間中的游走來闡釋線條奇幻的動態之美。
E. 全文從“物”“人”“理”等方面組織材料,由實入虛,脈絡清晰,思路嚴謹,內容豐富,繁而不亂。
【答案】18. A C
【詳解】
A項,“強調了禮物的珍貴,突出了朋友所贈之物帶給‘我’的驚艷感受”錯。結合原文“但我‘買櫝還珠’,目不見油,竟被這個瓶子驚呆了”,可見這是作者自嘲自己沒有看上那名貴的牡丹油,卻對瓶子感到驚艷。
C項,“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錯,結合原文“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心的塊壘。曹植的《洛神賦》……簡直是一幅美人線描圖”,可見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賦》是想要表達線條可以定格美麗的瞬間,吐納作者內心的塊壘,而非“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
19. 請賞析文中畫線句子。
19. 運用擬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方法,生動有力地展現了線條賦予草書簡約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活力,體現了線條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詳解】:先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這是以書法藝術為例,表現線條的魅力。其中“或如晴空霹靂,或如燈下細語”運用比喻手法,表現線條的千變萬化;“洗盡鉛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書法藝術是純粹的線條之美;“書不完、變無窮、說不夠、賞不盡”則運用排比,寫出書法藝術中的線條的無窮魅力;而詞語“游走”化靜為動,寫出書法中線條的靈動;句式上長短結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飛白、懸針、垂露等等”“恨不能將人間所有的線條式樣收來,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飛墨于紙”,寫出線條表現力的豐富以及書法家對線條的喜愛。
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20. 引故事使文章生動,作例證有力證明了線條可以體現時代的精神氣質;深化了主題,借線條這一象征符號寄托對新生共和國的美好期待。
【詳解】
首先看林徽因的故事寫了什么。“新中國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參與設計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其時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讓學生去畫草圖。一周之后交來作業,她只看了一眼,便大聲說:‘這怎么行?這是康乾線條,你給我到漢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這是寫林徽因認為漢唐的線條才符合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內涵,康乾線條不行。
然后分析作者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想要證明什么,這樣的答案通常要到例子前面去找,結合原文段首句子“線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囊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了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可知,這個例子是證明線條可以代表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線條是蘊含著人的主觀精神的。最后分析引用例子的效果,很生動地詮釋觀點,并給文章注入文化內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21.縱觀全文,線條對創造美有哪些作用?
21.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審美 ②蘊藏藝術能量 ③體現人體之美 ④是各種藝術形式的基礎 ⑤承載主觀精神,是時代和國家的象征
【詳解】
結合第二段“原來這線條的美正在似有似無之間,是自帶幾分幻美的東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無窮。正是因了它的來無蹤,去無影,永不停,卻又永無結果,也就讓你永不會失望。線條,一種虛幻的、沒有窮盡的,可以寄托我們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的美”,可概括出“似有似無,亦幻亦真,引人無限遐想,寄托我們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
結合第三段“點動生線,線動生面,在大千世界里,這線永處于一種過渡之中。當它靜臥于紙面時就含而不露,或如槍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嫻;而一旦橫空出世,就如羽鏑之鳴,星過夜空。這線內藏著無盡的勢能與動能”,可概括出“內藏著無盡的勢能與動能,不動時含而不露;動時橫空出世,魅力無窮”。
結合第四段“線條既然有這樣的魔力,便為所有藝術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藝術之母了吧”,第五段“線條魅力的zui高體現在于我們的人體”“這些都是人對自身形體線條的欣賞、開發與利用”,可概括出“是藝術之母,可以幫助人對自身形體線條的欣賞、開發與利用”。
結合第六段“線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囊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了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秦篆、漢隸、魏碑、唐楷,還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這每一種字體的線條,就是貼在那個朝代門楣上的標簽”,可概括出“線條中注入人的主觀精神,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
22. 請參照《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點評下面這首描寫勞動者的小詩。
脊 梁
羅長城
一條力的弧線,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條飛來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巒。
22. 運用角度,合理解釋 探究主題 語言表達
【詳解】
首先分析本文的審美角度,通過題目“線條之美”以及文中表現作者觀點態度的句子,如“原來這線條的美正在似有似無之間,是自帶幾分幻美的東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無窮。正是因了它的來無蹤,去無影,永不停,卻又永無結果,也就讓你永不會失望。線條,一種虛幻的、沒有窮盡的,可以寄托我們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的美”等,可以把握住作者審美是通過對線條的欣賞進而欣賞藝術之美的,也就是通過某一個角度欣賞藝術之美。
然后欣賞這首小詩。小詩的題目叫做“脊梁”,詩歌沒有具體寫“脊梁”是什么,甚至沒有具體的形態,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線條”“形態”來比喻“脊梁”。如稱它為“一條力的弧線”,展示出有力的曲線;再運用間接意象作比喻,點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贊美多年與自然奮戰的勞動者的內在的力和美;用“青巒”喻“犁圈”贊美了勞動意義的重要;以“青巒”喻“脊梁”,贊美了勞動者的厚重品性。意象間的聯結,構成了整體意象的鮮活和厚重之美。
六、(10分)
23.在某校讀書交流活動中,有同學說“我就讀不進《紅樓夢》”,有同學說“我就不愛讀《三國演義》”,還有同學說“《論語》讀起來才沒勁呢”。
請針對此現象,任選上述三本書中一本,結合小說情節或《論語》名句,談談如何“走進經典”。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紅樓夢》中“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寫出了寶釵的青春之美。大如團扇的一雙蝴蝶,引得寶釵取出扇子,向草地下來撲。寶釵被蝴蝶引得躡手躡腳,香汗淋漓,嬌喘細細。這個情節里,寶釵不再是那個穩重識大體的寶釵,而是呈現出女孩的青春之美。經典里的藝術形象散發著恒久的藝術芬芳,值得我們去探尋,去汲取其中的營養。
《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這段話是孔子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正因為知人不易,人們不被理解或者被誤解的情況就很普遍。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經典給我們智慧。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義薄云天的三兄弟在開滿桃花的春天啟動了開掛的人生。而“義”字幾乎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典離我們并不遙遠。
【詳解】選《紅樓夢》《三國演義》,要結合情節,選《論語》,要結合其中的名句。寫作的落腳點在“走進經典”。
首先分析名著閱讀存在的現象,如“讀不進”“不愛讀”“讀起來沒勁”,之所以會如此,與書籍的特點有關,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這兩本大部頭作品,情節復雜,人物眾多,人物性格各異,如《論語》,因為是文言文,所以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同時《論語》中的語言非常精煉,語義豐富,需要學生耐下心來體會這些名言的內涵。
24.為使文段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請選擇最恰當選項,填寫在序號處的橫線上。
“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落戶天津,命名為“天河”,取天津與“銀河團隊”合作發展之意。如今,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已進入開放應用階段。近年來,創新團隊在“卡脖子”處下功夫,在關鍵處盡全力應對:身處世界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時代——① ;身處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前夜——② ;身處國家民族決戰決勝時期——③ ;身處隨時競爭的拼殺時刻——④ 。
(取材于余艷《大國引擎》)
A. 以我為主,在戰略必爭領域強勢崛起
B. 全方位研判,高標準籌劃,破解突出矛盾
C. 創新驅動,以嶄新的“中國速度”沖鋒
D. 聚焦前沿,瞄準核心技術制高點和突破口
【答案】(1)B (2)D (3)A (4)C
【詳解】
第一處,前面說“身處世界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時代”,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變局”這些信息,因為是前所未有的,且是大變局時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標準籌劃”,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確定是B;
第二處,前面說“身處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前夜”,這里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前夜”這一信息,因為是“新一輪”,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沿”,需要“瞄準核心技術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所以確定D。
第三處,前面說“身處國家民族決戰決勝時期”,這里要抓住“國家民族”“決戰決勝時期”,因為是“決戰決勝時期”,所以需要“強勢崛起”,故確定A。
第四處,前面說“身處隨時競爭的拼殺時刻”,這里要抓住 “拼殺時刻”這一關鍵信息,可見是極為關鍵的時刻,需要的是“速度”,是“沖鋒”,所以確定C。
七、(60分)
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面孔”是全球熱播紀錄片里充滿家國情懷的杜甫,是用中醫藥造福人類榮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是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是快遞小哥在寂靜街巷里傳送溫暖的雙手……也是用各種方式共同形塑“中國面孔”的你和我。
走過2020年的春天,你對“中國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