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基礎教育課程 ,作者羅濱 高淑英
01
深刻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及其意義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闡述了“雙減”的內涵:“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意見》同時明確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行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可見,“雙減”減的是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其深意不僅僅是解決作業、校外培訓、課后服務的問題。
“雙減”的核心要義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圍繞家庭、學校、社會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雙減”是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深刻而又重大的根本性問題。
因此,學校要從關愛學生身心健康,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度來認識“雙減”的深刻含意。
02
“雙減”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1. 如何理解高質量教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十四五”期間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基本主題。那么,什么是高質量教育?如何理解高質量教育?我們認為,高質量教育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高質量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 堅持素養導向下的育人觀。
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是學校必須堅持的辦學宗旨和方向。
高質量的教育要始終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質量的教育要面向每個學生,激發潛能,發現優勢,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第二,高質量教育必須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和諧成長的規律。
遵循教育規律是學校辦學的基本要求,教育必須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身心和諧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規律,只有按照學生成長的循序性、階段性和差異性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發揮教育應有的效能和作用,才能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第三,高質量教育需要有科學的育人模式、育人方式,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
所謂育人模式,是人們基于對育人規律的認識,并在育人規律的指導下進行人才培養的一種對策。
育人模式包括教育思想、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與學的方式、資源配置等。學校需要根據“雙減”政策和高質量教育發展要求,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進行系統思考,形成科學的育人模式、育人方式,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四,高質量教育要有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和科學的管理機制。
健全的學校治理體系,科學的管理機制,激勵成長的管理制度,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文化,良好的民主作風,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質量學校的必備條件。
第五,高質量教育要有科學的評價方式,不斷激勵師生更好的發展。
教育評價具有診斷、激勵和引導的功能,高質量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形成注重全面性、獨特性、過程性、發展性、增值性、激勵性的評價方式,不斷激勵師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
此外,學生喜歡、家長滿意、政府認同、社會歡迎,也是高質量學校的必備條件。學校應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2. “雙減”政策對推動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意義
“雙減”政策實際是建設教育高質量體系的重要環節,具有深遠意義。
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回歸教育本源,歸還學生應有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關系到個人、家庭及國家未來的大事,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應有之義。
二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求我們必須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落實“雙減”工作。
三是強化教育公益屬性,回應家庭、社會重大關切。
堅持教育公益屬性,確保教育公平,緩解家庭、社會焦慮,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四是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新時代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科學定位學校教育育人體系的主導地位,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一致、密切配合的良好教育生態。為此要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03
“雙減”需要學校高質量發展
1. 深刻理解“雙減”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雙減”政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是積極、全方位、深層次的。學校在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
“雙減”政策的背后是國家對建設高質量教育的強烈要求,
怎樣建設高質量教育?需要學校認真思考,科學籌劃,努力踐行。
其次,
要關注“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的變化。
學生不再參加課外培訓,作業量減少,在校學習時間變長,他們對學習的認識、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體驗、學習效果都會發生變化。家長同樣也會在心理狀態、教育方式、對學校教育的期待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化。學校如何在短時期內適應這種要求,考量的是學校的規劃能力、治理能力、教師水平和教育質量。
最后,要關注
“雙減”政策作為教育改革組合拳的一部分,勢必會對中高考改革產生影響。
特別是高中學校更要提前謀劃,因為“雙減”的影響很快會延續到高中,高中學校要清楚“雙減”政策、“雙新”建設、“多樣化特色學校”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和其底層邏輯,要看到這一系列政策指向的是建設高質量教育,從而找準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總之,“雙減”需要學校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更高水平的管理、更高水平的教師及更高質量教研的力量支撐。
2. 對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
高質量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站位要高:
把建設高質量教育放在國家戰略大局中思考
在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教育始終處在優先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我國教育進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
2020年,《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相繼出臺,突出了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及“雙減”政策相繼頒布實施,校內提質增效是落實相關政策的必然要求。
國家相關政策涵蓋了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無不預示著國家對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強烈期盼,這些國家層面對基礎教育進行的系統的頂層設計,需要不斷推進落實。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學校在認真落實“雙減”政策、扎實推進“雙減”工作的同時,還要有更高的站位,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全面思考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觀念要新:
按照高質量教育的標準規劃學校未來發展
《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明確提出了校長的六項專業職責,強調了校長對學校整體規劃能力的要求。
這就需要校長具備系統思維、動態思維、發展性思維,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具有更廣的視野,帶領全校教職員工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頒布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特別是認真領會國家對“雙減”和高質量教育的要求。
認真分析學,F有基礎和所處的發展階段,按照新要求,引導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編制學校“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眾籌智慧,協力同行,研究確立“十四五”期間學校的發展愿景、目標、任務及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方法和策略,為學校未來發展定向、定位、導航。通過對學校工作的全面分析診斷,系統思考定位,整體規劃安排,分步執行落實,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
行動要快:
借“雙減”政策新機遇實現學校新發展
面對“雙減”以及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學校會遇到很多新的困難和挑戰,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每一次變革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在校時間增多了,學校要做、可做的事情很多。學校需要迅速轉變觀念,整體優化課程,統籌整合資源,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方法。
如何打造出高質量的教育?高站位,大局觀,敏銳的洞察力、預見性,快速的反應力、學習力,系統的思考力、規劃力,果斷的決策力、遷移力以及守正創新的能力,都是對學校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不僅要做好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高課后服務水平的工作,更要認真思考如何將“雙減”要求與學校原有課程、教育教學、管理和資源有機整合、優化,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未來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高中學校不能單純地認為“雙減”政策只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工作,跟自己沒關系,而是要未雨綢繆,提前研究即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抓住高中育人模式變革的新契機,找準學校未來發展的定位和目標,突出辦學特色,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方向要準:
端正辦學方向,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的育人導向,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學校必須堅持的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
因此,學校應積極主動對標,厘清辦學目標和育人目標,明確學校育人價值和辦學宗旨,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堅持“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用人才。始終要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不偏離這個方向。
路徑要清: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
所謂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多要素之間、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本質性聯系,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遵循教育與社會、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規律性聯系,教育需要優先發展;遵循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規律性聯系,教育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育與社會聯系的普遍性規律,需要我們遵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做到家校社協同發展;遵循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國家提出了大中小一體化教育的思想。
高質量的教育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A教育旨在為學生人生奠基,關系到學生生活習慣養成、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形成。學生將經歷并完成由幼兒、少年、青年到成年的轉變。特別是中學教育,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基本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一生有著重要影響。
因此,學校各項工作都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遵循教育規律,從教育目標的確立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與學方式選擇、作業的形式、活動安排、學校管理等,都要充分考慮學生成長的特點和規律,這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措施要實:
建體系、練內功,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在新的形勢下,學校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但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需要我們重構學校治理體系,自覺將原有工作與新政策結合,眼前工作與長遠發展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后服務結合,校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
自覺地將學校發展戰略、發展路徑和具體的工作策略、方法有機結合,深研細耕,苦練內功,努力做到以提升課程規劃能力促課程提質,以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促教學提質,以提升教研質量促作業提質,以提升診斷能力促評價提質,以提升治理能力促管理提質,以資源優化整合促課后服務提質,以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促家庭教育提質。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才能不斷向高質量教育邁進。
新時代呼喚高質量的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源源不斷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需要我們協力聚智,彼此賦能,為學校高質量發展不懈努力。
來源:新校長傳媒
微信號 new_xiaozhang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