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EnsightEdu ,作者吳微
EnsightEdu
.
以專業態度,打造教育拓新者平臺
雙減加上疫情,孩子們的“學校學習”似乎變得沒什么可期待的了。畢竟“雙減”打掉了補習班,而疫情之下,在家上學又進一步“稀釋”了很多學校特有的場景感。
學習仍在繼續,而內容好像正完全回歸統一的教材、課程與基本概念。這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幾乎與放棄無異:如果每個孩子都在學相同且基礎的東西,那么在幾年之后的中考與高考中將如何勝出?
內卷式狂奔盡管令人筋疲力盡,但失去跑道的感覺卻似乎更讓人無所適從。
在各種關于雙減的討論中,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疑問:
?雙減是不是意味著學校躺平了??教育均衡是否意味著所有學校在小初階段全面“后撤”到更低的水位線?? 5%的民辦學校不能掐尖,不能超前,學的東西還和公辦學校一樣,選擇民辦的意義在哪里?
“學習”這件事,在現在這一代孩子身上正發生著微妙而顛覆式的變化,對于或多或少感覺“跟不上趟”的家長而言,重新認識學校,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
當擇校變成空虛的目標
我們還能期待從學校獲得什么?
如果將時間倒回到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擇校”在任何主題之下的論壇中,都能輕易引爆流量。
關于擇校的探討充滿了資源交換、方法論,甚至特權或隱或現的顯擺。
擇校話題指向升學,升學指向社會資源的進一步占有與集中。
在教育改變命運的年代,名校意味著社會階層上升的踏腳石,在最近幾年,這種上升感漸漸停滯,而停滯的原因被媒體標記為“階層的固化”。
這種歸因將焦慮推波助瀾式地導引到教育之中,名校的“變現性價比”明明已經一落千丈,卻仍成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方向與目標。
在名校之下,高中、初中、小學,在一種封閉式的高速軌道上狂奔,只要終點不變,就完全不須理會真實世界的變化、Z世代學習者的信息處境與心理處境,以及到達所謂“終點”之后的各種人生抉擇如何展開。
在這樣的游戲規則之下,無論參與者喜歡還是不喜歡,狂奔是唯一的選擇。
學校因此被分為不同的類型:以上海為例,最好的學校依次是民辦學校、公立名校、公立普通學校和菜小;北京的情形可能有些不同,最好的學校是公立名校,民辦學校還要退居其次。
但是好的學校為什么好,不那么好的學校為什么遜了一籌,其中的道理,家長、學校也都心照不宣的。
學校其實是
按照資源的集中程度
排序的。
在連幼兒園都要考試來競選的“擇校年代”,無論是上海的民辦還是北京的公立,它們聚合的第一資源優勢其實是“好學生”,也就是掐尖;好學生背后多半有一個雞血家庭,所以即使不需要學校買單,各種教育資源、培訓資源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好學校”周圍。
至于學校自身的資源,比如經費與師資,在升學口碑穩住之后就會自然而然進入良性增長軌道,幾乎與升學結果成直接正比關系。
在這個過程之中,學校的“教學質量”也隨之正向發展嗎?
也許是,但一定不像其他資源的聚合那樣正相關。因為在學校和教師之間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教好學生,其實很容易,而在篩選制、高競爭的學校邏輯中,對于處于末位的“不好教”的孩子,放棄就好了。
為了免于被“放棄”,家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補習競爭,以便讓孩子躋身最好學校的前多少名。這種“限量”競爭使孩子永遠處于一種”還可以被修正一下”的狀態。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以及立場嚴格的教育者,自己換位思考,將自己切身代入到這樣一種狀態中去。無論在職場上,還是親密關系中,如果永遠有一個裁判者時時刻刻盯著你的表現,覺得你“還是不行、不夠好”,我不知道這個被裁判的成年人能堅持多久。
然而無論如何,很多孩子在大學之前,全天候處于這樣一種處境之中。
這種競爭與裁判的感覺讓孩子壓力激增,再加上這條路已經被打造成一條封閉式的高速軌道,
“學習”事實上切斷了孩子對真實生活的感知、情感聯系與自我激勵。
這一系列追求名校的“成本”,實際上是青少年心理健康。
所以當抑郁、焦慮與自殺行為成為廣泛的青少年問題的時候(約1/5的抑郁比例,1/30的自殺實施比例),很多家長仍覺得,“意義感缺失”是Z世代孩子自己的問題:他們太脆弱了——但這實際上是70后、80后很多家長的“時代病癥”:
成就他們人生的社會資源流通可能是單向度的,而學歷是最有效的抓手;但世異時移,上升通道的停滯并不是因為階層固化,而是因為社會資源的流向早已變得多維。
真正固化的是家長對人生的感受。
當他們以一種形式固定了生活,也就很難感受到資源在其他維度上是如何成就下一代人的。
對于學校而言,家長的執念已經成了教育者推動教育變革與教育創新的最大阻力。
我聽過一個例子:
家長A最終決定將孩子從一所她非常滿意的創新學校轉出去,盡管她覺得孩子在學校里非?鞓,能力與知識面也有可見的增長,老師也非常專業和謙和,但當她聽到另一所學校的孩子在周末要刷十來張卷子的時候,還是覺得,眼前的滿意都是自我欺騙。于是將孩子轉去了更“高效”的學校。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雙減之前,家長當然可以做這樣以“確保長遠競爭,犧牲孩子眼前幸福”的選擇,
但雙減“破滅”了這樣的選擇。
首先是搖號政策,使“好學校”失去了掐尖的優勢,接著是雙減,使補習班無從報名,同時作業減負,“刷卷子”也不能夠了。一切在之前讓學?梢再Y源集中、優勢集中的前提也都被撤掉了,學校面臨“回歸教育本身”的競爭,而這種競爭的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顯露。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直接感覺到的就是節奏感的松弛。這使得所有家長都有了上面例子中家長A的憂患:我現在的輕松是不是自我欺騙?
當
學校不再承擔內卷參照系或標尺功能
時,我們還期待從學校獲得什么?
從1.0學校到3.0學校
衡量一所學校的標尺變了
今天的家長,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屆家長都更關心“政策”。
我一直收到朋友微信,“被討論”學校的變化與使之發生的政策。
?某某學校民辦轉公辦了,某某學校改名字了,這意味著什么??義務教育階段將統一教材和課程,不允許引入外國教材,意味著什么??民辦學校要收縮了,我孩子是不是不轉公立,后面就沒書讀了?
因為一直做學校的采訪和研究,我能明確看到,今天的學校的確處于一種變化當中。實際上,套一句哲學名言,人不能一次踏進兩條河流,孩子在同一個時段,也不能上兩種學校。
如果說,在雙減政策之前,我們的看待一所學校的標尺可以很簡單,那就是升學率,但在雙減之后,這個標尺可能會逐漸失效。
一個仍在慣性之中取得較高升學率的學校,長遠來看未必是一所好學校,這視乎它取得好成績、好升學率的支撐。這種支撐并不在于它是公辦的、民辦的,體制內的、國際化背景的,也不在于這所學校是不是保有外國名校的名字,而在于
它處于中國學校進化過程中的哪個階段。
如果拿1.0、2.0和3.0來簡單標記區別,那么今天學校是一種三階共存的局面:
1.0的學校
更關注學生的成績。教師對教的理解是灌輸式的,關注教學進度、講課質量高于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大多數普通公立學校,以及以“雞血”為優勢的民辦學校,通常是1.0學校
2.0的學校
更關注學生的多元發展。在成績之外,會提供更多學習內容和項目、活動,供學生選擇。很多優秀公辦學校已經進化到2.0階段。
3.0的學校
探索真實學習如何發生。也就是說,教什么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通過教觀察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幫助他們即使沒有老師,他們也能自己設計目標、自己組織學習資源、自己學會。
正在做3.0探索的學校,最顯著的兩類,一是在國際化教育發展中,吸納了大量前沿教育理念與先進教學法的學校,二是很多新興的創新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雙減之后,很多有前瞻性的公立學校,其實是將3.0學校作為目標,展開大量論證與教師發展項目的。
然而3.0的學校,在家長接受度中,往往是最受質疑的一類學校。因為是真的3.0學校,還是打著3.0學校的理念,仍在做應試、灌輸,將學生視作學校“產品”的學校,家長很難區分。
所謂真實學習的發生是一個很專業的概念,要設計“基于理解的課程”,要探討素養和能力的落實,這中間涉及非常復雜的教育學原理。但對于家長而言,
識別一所學校是值得與之共同成長的3.0學校,這是非常需要鑒別力與視野的。
除非他們堅定自己在尋求功在長遠的教育,不然培養孩子的主動探究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的教育,仍好像是一種看不見確切結果的空洞說辭。這種不確定的感覺會讓他們選擇回到1.0學校。
家長也許可以接受我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因此被老師嫌棄,卻不能接受,我孩子看起來更懂事了,也很開心,但卻沒有一周帶一張卷子帶回來。
這里再插入一個真實例子:
上海一所創建2-3年的新學校,創校之初的宣傳亮點是科技創新+成績硬核。結果家長進去之后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在入學一個月之后就迎來了“摸底考試”,然后按照考試結果分派資源,成績最好的孩子可以有最好的師資資源,以此類推。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也是非常頻繁與“負責”的,比如每天會與家長報備:孩子學習能力差,上課又走神了,作業沒完成,所以不能參加課后課,要在課后課的時間里把作業補完。一位家長大受困擾:我以為這是一所新學校,而且是一所創新學校,為什么會這樣對待剛剛入學一個月的孩子,還貼上學習能力差的標簽?這位家長在入讀一個學期后就轉學了,轉去了一所更關注孩子積極學習體驗的學校,于是孩子之前所有的“學習能力”問題,都消失了。令她不解的是,這樣明顯是“應試教育”的“創新”學校,最終真正轉學的只有3個家長。
我想答案是,留下來的家長,還是覺得成績比身心健康重要吧。有老師鞭策著往前跑的感覺,可能比孩子的感受更“靠譜”。
平庸VS進化
3.0學校的出現是必然趨勢
那么同樣是優于1.0 的學校,2.0的學校與3.0 的學校到底有哪些本質不同呢?
舉例來說,相比1.0的學校,2.0學校是那種知道成績不是學生的全部,而且應試教育弊大于利,會引進一些先進教學法與豐富課外活動的學校。但這類學校的問題在于,往往
沒有系統性地去思考學校的設計。
比如說,項目制學習(PBL)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了,2.0學校會在學科課程之外,設計一些跨學科的項目,但是項目與學科教學本身互不相干。
引進課外活動也是一樣的情形,可能會有很多選擇,但與學校課程之間的關系如同正餐與飯后甜點。會有學生因此受益,但也會有學生永遠是學校資源中的“隱形人”。
3.0學校則是將整個學校視作一個共同社區,同樣是9年制義務教育的教材與課程,在3.0學校中充滿了教學法與學生組織方式的研究:
? 一篇課文如何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關聯,并引發深度思考;
? 某個知識點如何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一個學科單元可以啟發學生對哪些人生問題的反思;
?如何設計作業,使不同學生最高效地獲得鞏固與反饋,而不是重復刷題;
?跨學科項目或是課外活動如何深化學生的學習,增強TA的思考與體驗;
?不同個性的學生如何找到自己的節奏,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當一個學生行為偏差,或是學習效果沒有呈現,TA的理由是什么?通過哪些方法可以改善這些問題;
……
這是3.0學?紤],并尋求解決的問題。而3.0學校常常面臨困境的原因,實際上是超出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一般理解。
前幾天,我突然領悟出一個道理,很多3.0學校所做的探索與實踐,都熱衷于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換理論與經驗,這就很像一種“暗房式”切磋與練功,
完全沒有與家長對上頻道。
為了找這種“頻道”,我問了很多朋友,他們如何期待學校教育,結果發現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將學校教育與孩子的生活能力增長是截然分開的。一位朋友認真思考了我的詢問,回復我說:
“思維方式,對真實世界的理解程度,解決開放式問題的能力,這些東西都是lifestyle(生活方式)。Lifestyle的養成怎么可能全指望老師呢?是從無數次跟外界的反饋中獲得的,這個就看家庭本身的能力范圍了。”“穩定成績,然后發展興趣,提高素養,只能父母去干。學校本身、尤其是大部分公立學校無法做到差異化地幫小孩規劃。學校只要把校內功課高效搞定了,把時間留給家庭就好了。”
但實際上3.0學校的探索,恰恰就落在這兩個其實家長也頗為看重的點上,
核心素養和個性化支持。
對于很多家庭來說,3.0學校的出現是順應他們期待的,但問題在于,很多家長不相信學校承載了他們的需求,因為很難想象作為個體的理想主義,會逐漸演變成制度化的理想主義。
那么3.0學校為什么會出現,盡管艱難而緩慢,但還是在不斷生長呢?是出于教育的理想主義嗎?
當然不是。
自上而下去看,這其實是寫在中國國家課程方案里的頂層設計,也是學校發展到今天時代的必然趨勢。但是從頂層設計到學校實踐,其實要經歷漫長的迭代與選擇的過程,但不容忽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加速了這個轉變的進程。
面向所有中國學生、中國學校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早在2016年就公布出來了,這實際上才是
雙減政策背后,真正朝向的頂層邏輯。
在這版《核心素養》中包含
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六大項,每項之下還各有三個更細的指標。
但是《核心素養》不可能通過考試考出“全面發展的人”,而要實現“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朝向3.0階段的進化就是一個必然趨勢,而非某一批學校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主義的折騰。
只是從《核心素養》到學校實踐,這中間的充滿教學方法的研究、學校組織方式的蛻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迭代,最后成為孩子可以習得的能力。這需要時間,也必然會形成學校的參差。
對于今天家長而言,
選擇3.0學校有沒有風險?是有的。
一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一個有限的數字,這個時間預算撥給了考試,結果就呈現在成績上,撥給了素養教育,結果就呈現在素養上。
所以
家長真正要做的反思,并不是考慮學校會不會變得平庸,而是要考慮,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家長還是覺得考成學霸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那么選1.0學;2.0學校更有保障;如果家長覺得在應試競爭中“不輸”是底線,但核心素養也真的很重要,就可以去選擇能夠提供這種教育模式的3.0學校,并且更理性地尋求升學結果,尋求更適合孩子長遠發展的方向,而不是看起來“變現能力”強的絕對名校。
回到開初的問題:
雙減之后,學校會變得平庸嗎?
并不。學校只是在往教孩子放下分數、學會生活的方向上進化著。就連疫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3.0的學校教孩子體驗疫情、表達感情,而1.0的學校會告訴家長,多做卷子,彎道超車。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