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d83bz"></th>
      2. 您所在位置:主頁 > 教育資訊 > 教育動態 >

        “雙減”帶來的三個轉變

        時間:2022-04-07發布于:教育培訓網轉載來源:網絡瀏覽:0

         

          好的教育成全人,是“潤物細無聲”的。

          對“雙減”重要意義的認識,筆者認為在于“此消彼長”四字。“此消”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指的是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減輕學生的負擔;“彼長”指的是由此帶來的可喜變化。“此消”“彼長”的關系是因果關系:“此消”是原因,“彼長”是結果;沒有“此消”,就沒有“彼長”。

          “雙減”之后的美好變化,我們可以從三個轉變中感知。

          讓教育在“雙減”下回歸初心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因為工業所用的原材料大多是沒有生命的物質,而農業是播下種子看發芽、看成長、看開花、看結果的事情,整個過程都充滿著對蓬勃生命的關注。

          葉先生不曾想到的是,“教育是農業”今天還有另外一番意味:我們的農業遭受著污染——少數人為了達到賺錢的目的,違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濫用農藥、化肥,導致農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原生態品質的丟失,甚至導致“幼兒園女孩身上出現青春期的明顯特征”。

          產生這些污染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少數人物質私欲膨脹,喪失了基本的道德與良心。

          教育行業一樣存在污染。

          “教育膨大素”撐起了一部分人的私欲、野心,他們以辦教育為幌子,讓教育的公益性質變得模糊起來——公益的背后產生了昂貴的校外補習費用,也產生了少部分急功近利的公職教師。農業的污染在于人心的墮落,導致的是未來人的體質變差;而教育的污染除了導致教育行業的亂象外,還會導致人的精神品格無法承擔家庭、國家的重托。

          現在的學生與20世紀80年代的學生相比,他們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教育實施的基本要求。

          可是現在一些地方采用的卻是種大棚蔬菜的方法,把學生與社會隔離開來,把他們圈養在學校里面,關起門來使勁搞變了樣的“高質量”教育。

          農村的孩子都知道一個常識:關久了的豬、牛,一旦從圈里面放出來就會發瘋,亂踢亂頂,才不管踢到的頂到的是誰。如果學校長期關著一群有智商、有喜怒哀樂的學生,這樣出來的學生連正常人的日子都過不好,又怎么會有擔當的勇氣和精神?

          還有關鍵的一點是,學生無法與大自然和社會親密接觸,就失去了激發創新靈感的好氛圍、好時機。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特別強調了生產勞動對于人的和諧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所有這一切,只有當他不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傅雷家書》中,傅雷在給傅聰的書信中一直都在強調,藝術家的創新不能離開大自然的啟迪,希望傅聰哪怕演出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去郊外、去博物館。傅雷堅信:“過度的室內生活與書齋生活恰恰是造成現代知識分子神經緊張與病態的主要原因;而蕭然意遠,曠達恬靜,不滯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從自然界中獲得。”

          “圈養”的方式看似在努力地搞“智育”,其實是在背離“智育”,因為它切斷了“智育”的大動脈——大自然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實踐的聯系!“圈養”最能看見的是如“剩余價值”一樣的分數:只要能想方設法延長勞動時間,“秘密”就在其中。

          我相信都不需要用教材,直接就從試卷、考題下手,學生的高分也能搞出來?墒,這對學生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毫無幫助,也形成不了任何核心素養,反而與青少年學生的關鍵能力、精神品格的養成天各一方。核心素養是看不見的,卻又是育人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目標;分數是看得見的,卻又不是學生本身的素養。如果我們辦教育只需要看得見的分數,那么就應驗了吳非老師說的話:把這樣的學生交給一個會不停地催命的包工頭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讓學生學會在“時間浪費”中成長

          “雙減”落地之后,學生將會獲得較為充裕的自主支配的時間,這些時間怎么使用?該讓學生去大膽地“浪費”!

          學生的成長不僅在課堂上,也在于他們的游戲和交往中。很多教育的契機和學生的成長都是在游戲與交往中自然發生的。沒有學生相互間的游戲、交往,這種成全人成長的作用就不會發生。少了這個內容,人的成長就只能留下缺憾。學生的游戲與交往的兩個重要意義:一是有趣,足以讓他們傾盡生命之所能自覺投入活動;二是養人,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之后,孩子壯實了、懂事了、智慧了。有了這個內容,即便是沒有進行游戲、交往的時候,學生也能在安靜的場景中或者專心閱讀經典美文汲取成長的營養,或者細細體味“慎獨”對人的成長作用。人,既需要在群體中體面地生活(游戲、交往),更要能獨立地享受、思考人生需要面對的諸多問題。

          課余時間,周末時間,寒暑假時間,這是學生練就強健身體的珍貴時機。而且,融入大自然的探險、磨煉,對人的成長作用不僅僅是練就“四肢發達”,它還會使學生全方位地靠近“頭腦不簡單”的成長目標。沒有學生強健身體的準備,未來的國防是沒有保障的。病懨懨的身體頂著一顆裝滿試題的頭顱,面對戰場時,他們只能是膽怯,然后丟盔棄甲!

          所以,要把時間還給學生,引導他們有價值地去浪費時間,

          這樣能夠成就的既是家庭生命的希望,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希望。

          讓教師敢于進行最“兜底”的思考

          于漪老師在研究中指出,應試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形成蔓延之勢,之后則愈演愈烈,F在撐起中國基礎教育的龐大的40多歲的教師群體,就是20世紀90年代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他們身上帶著深深的應試教育的烙印,這也是他們站立講臺的資本: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最懂得應試教育的真諦——時間加汗水。如果這些教師仍然“繼承”著“教育就是教會學生考試”的那一套,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學生就有什么樣的新老師,那么,一代又一代應試教育人遍地開花的結果,將是把我們的教育帶入病入膏肓的地步,這是何等危險的事情!

          另外,如果學生總是看到老師的工作充滿勞累,沒有一點快樂,沒有一點陪伴、照顧家人的時間自由,那么學生是極其害怕未來成為一名教師的。即使未來真成為教師,也只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他們將以痛苦不堪的心態做著育人的工作,其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所以,老師們需要在硝煙彌漫的應試教育中突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

          對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做一個最“兜底”的假設:如果沒有考試,沒有分數和等級,沒有體制和他人的評價,沒有金錢和榮譽的刺激,我們還會不會搞出如火如荼的好教育?還會不會上出生機盎然的好課?還會不會找到為人師的快樂與幸福?

          我相信,這樣的教育者,這樣的老師,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但是數量有多少,是很值得考量的。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于被評價,我們做的教育是迎合評價甚至是投機取巧的教育。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卻忘了去思考:為什么要評價?我自己應該怎樣去評價?

          我相信,這個問題回答得有底氣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步入了教育的正軌,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真實可愛的樣貌。如此,我們的教育才能是美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實現。

          作者: 向其坤 教師博覽

          來源公眾號:

          教師博覽

          微信號 jsblzzs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熱點推薦

        推薦圖文

        熱點標簽

        强奸到高潮视频

          1. <th id="d83b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