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我性格內向/外向,適合什么工作?”“哪些職業正好匹配我的性格?”“以我的個性從事什么行業好?”“我性格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我是不是該繼續現在從事的職業?” 不論是正待走進職場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面對這類問題都會感到困惑——性格因素和職業選擇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聯呢?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與美國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母女
要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先了解到底性格差異是如何形成的。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決定的瞬間可以慢動作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
為方便我們的理解,我們把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直觀想象為如下流程:(大腦獲取信息后)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最后做出決定。 不過請記住實際上這一過程是在瞬間交織(并非想象中簡單的線性)完成的。
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要走這四個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為滯留時間長短不同):有些人更傾向停留在觸覺感知環節多一些,而直覺感知一帶而過;有些人在判斷環節,更傾向停留在感性判斷多一些,理性判斷一帶而過。 此外,大腦的這兩大基本功能還受到每個人的精力來源不同與生活方式差異的影響(由美國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提出),最終的決定就千差萬別了。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不斷優化,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有數據支撐的性格分類模型的理論基礎。
性格會不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的改變而發生改變呢?
心理學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元、灰質、樹突、軸突、神經遞質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我們人生的最初幾年(包括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不只是建立細胞間的連結,還要把某些連結切斷——3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是成年人的兩倍——這些連結是亂七八糟的——為了妥善運作,腦部必須決定哪些連結要保留,哪些要斷裂。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腦部必須檢查成千上萬兆的連結,因此不得不采取“殘忍”而有效的原則:用不著的就自動斷裂。
MBTI的全稱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叫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類型指標測試,是一種迫選型、自我報告式的性格評估理論模型。該指標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劃分的8種人格類型為理論基礎,后經美國心理學家凱恩琳·布里格斯和其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二十多年的潛心研究,設計出多組對應的測試指標,從而實現了榮格類型理論的量表化。
MBTI從心理能量的獲取來源、收集信息的方式、如何做出決定以及如何對待外部世界四個維度來解析性格。
第一個維度,從心理能量的指向是集中在外部世界還是內部世界,將性格分為外傾型(Extroversion,E)和內傾型(Introversion,I)。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偏重客觀事物,這種人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喜歡社交。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
第二個維度,從信息的習慣收集方式是偏好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獲得真實存在的信息,還是依靠直覺獲取相關聯的信息上,將性格分為實感型(Sensing,S)和直覺型(iNtuition,N)。實感型更注意事實和細節,關注信息的精確、具體;直覺型則更注重宏觀,偏重通過洞察力來獲取信息,他們更易被現實背后的可能所吸引,富有創造性。
第三個維度,從人們處理信息和做出決定時的習慣思考角度,將性格分為思考型(Thinking,T)和情感型(Feeling,F)。思考型性格習慣用事實和邏輯來做出判斷。擅長客觀分析對比,喜歡權衡利弊,且不以情感作為做決定的依據;情感型性格在做決策時考慮人的因素多于事實,往往會以“此決定會對自己或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判斷依據,具有同情心。
第四個維度,從人們如何適應外部的環境上,將性格分為判斷型(Judging,J)和知覺型(Perceiving,P)。判斷型的人做事有條不紊,喜歡有計劃、有目的生活;知覺型的人習慣用感知的功能來對待外部世界,喜歡靈活多變,會隨著信息的變化調整工作目標,容易沖動,適應性強。
以上4個維度的組合形成了16種性格特質,每種特質都對應不同的特點和價值取向,各自存在優缺點。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