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 id="d83bz"></th>
      2. 您所在位置:主頁 > 教育資訊 > 閱讀 > 文學作品 >

        轉瞬已到古稀年

        時間:2022-06-09發布于:教育培訓網發布人:百學培訓瀏覽:0

        轉瞬已到古稀年

          時間,人生的時間,就像一根黃瓜,咬不了幾口,就到黃瓜屁股了。這不,還沒怎么混,就年將八旬了。說點啥呢?忽然想起七十歲生日時謅過的一篇文字《轉瞬已到古稀年》。宣化公眾號上,我大概是年紀最大的作者吧?老沒出息,這類自詡老邁的文章大概也沒人愿意寫來。那么,這里就將那篇文字翻曬如下:

          “轉瞬已到古稀年,如云飛度萬重山,往事皆成東逝水,唯有親情不老丹”。今年春節前夕,自己用手機寫下這首順口溜發給北京、濟南和鄭州的幾位老友,立即得到回復,均說深有同感。

          人生七十,謂之古稀。此話初見于唐代杜甫《曲江》一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屬猴的我,今年3月(農歷二月)年滿七旬,又到一站,似乎迎來了一種典禮。在書房的寫字臺一端,豎立著一個紅色的收藏夾,上印毛澤東手體拼字“生日報”,另有一行漂亮的藝術字:“那一年的那一天,世界因你而精彩。”這是我65歲生日時,女兒從北京寄給我的生日禮物。

          親情在眼前,親情記心里,這就夠了,不必因“七十大壽”給孩子添負擔、找麻煩。所以,剛到2月下旬,我就特意通知住在北京的女兒:第一,千萬不要給我購買或郵寄任何東西,衣服、食品更不要買,舊衣服收拾收拾就夠我穿了。第二,不要專門回來給我過生日,你帶著孩子,往返坐車,花錢費力,很不容易,老爸生日是件很平常的事。

          宇宙浩瀚,人生渺小,流星一閃,人已七旬,時光真快啊!70年前,自己出生在大別山腹地青山綠水間一個名叫界兵沖的村子,聞訊從外村趕來的奶奶走到河中間時,激動得寸步難移,困在河心;60年前,在揚兵畈一間破舊的民房里讀小學,冬天雙腳凍得潰爛不堪,平時還要上山放牛和幫大人干活,但那時卻不乏學習的熱情和快樂;50年前,入伍到陸一軍當兵,雖然連泥巴般的小米飯都吃不飽,卻正好趕上全軍“大練兵、大比武”運動,風華正茂的自己意氣風發,充滿青春與激情的活力,當年年底就在胸前掛上了“五好戰士”和“特等射手”獎章;在緊張的軍事生活中,擠出點滴休息時間,放棄所有節假日,堅持自學文化,哪怕在路上看到一片印有文字的廢紙片,都揀起來當學習資料。兩年后,能給報紙投稿,三年后,能給軍首長寫講話稿……

          多少經年往事,歷歷在目,恍如昨天。人,年輕多好啊,能吃苦,有精力!那時,英俊帥氣,也曾是年輕女孩明追暗戀的目標呢,哪像現在老得不中看!(但那時不準談對象,不準跟年輕的女性說話)“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我常勸年輕的朋友,千萬不要虛度了美好的年華。

          毛澤東詩云“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凡夫小民的自己,甚感七十年也只是“彈指”之間。按照毛主席的形容,大多數人只能勉勉強強地“彈指”兩次,能“彈指”三次者便是稀世之寶。即便能夠“彈指”三次(活到114歲),但在歷史的長河里,也如同流星劃過,渺小而短暫。朝代常更替,世界頻更新,宇宙多變幻,滄;L,何況人生乎?因此,古稀須笑對,年老莫悲觀,平心且靜氣,直面看人生。

          最近有一首新歌,叫什么《時間去哪了》,詞不搭意,缺腔少調,只因總書記的一次引用,便被央視拾作主題,到處采訪問人:“你的時間去哪兒了?”面對莫名其妙的提問,被采訪者大多都不知如何回答。照此問法,還可以問問老百姓“你的錢去哪兒了”?問問當官的“你的權去哪兒了”?問問年輕人“你的愛去哪兒了”?其實,“時間去哪兒了”,這是一個偽命題,確切的意思,應該說時間都花到哪兒了。

          時間是一種無形而寶貴的資源,謂之“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厥鬃约旱钠呤d,從童年到老年,跟常人一樣,有過困苦,有過快樂,有過懈怠,有過追求,夜有睡眠,晝有勞作,為生存,為生活,為工作,為事業,既掙扎,也奮斗,七十年的時光,都花在這些尋常過程上了,都支付在這些生命過程中了。

          由此可以看到,時間是距離,時間是跨越,時間更是一種消費。有些時間消費,是必須的,是值得的;而有些時間消費,則是不必的,是浪費的。你只要反思一下自己,都有不堪回首的時間浪費。

          人過花甲,步入古稀,擔當逐漸減少,很多的事情已力不從心。隨著時間和歲月的推移,曾經的困難便成過去,曾經的苦惱已化為云煙,多么兇險的火焰山也闖了過來,多么幽暗的隧道亦顯出光亮的洞口,曾經的艱難困苦經歷,已經成為最有滋味的回憶。而與此同時,過去闊步無阻的平坦大道,可能會突然出現坎坷,讓你步履蹣跚,趔趄難行;過去的輕風小浪,現在可能感到是狂風大浪;過去不在話下的舉手之勞,現在可能變得沉重難為;過去不以為然的事情,現在可能變成了刻骨銘心的遺憾……所以說,人到古稀,是一種新的跨越,跨越到了一個新的境地。于是乎,耳邊會響起考官的提問:你準備好了嗎?

          作為古稀老人,對那些敏感的話題,已不必回避,不必忌諱。幾年前,我就跟一位老姐姐議論過這個問題。她說,人活到這個歲數,什么問題都該想到,什么心理準備都該有了。對于這個說法,我極為同意。2008年在北京參加體檢,我被查出足以把人嚇死的嚴重隱患,自己剛回到家,醫院的通報電話就追了過來。對此,我也曾十分沮喪,甚感生命的緊迫。面對現實,這就是新的人生考驗!很多中老年人,也都會遇到這樣的新考驗。

          身體查出了問題,你知道了,又能怎樣?沒有好辦法,地位多高的人都沒有好辦法!此刻,積極的人生態度,大概就是最好的妙方。每個人的身體都是有個靈魂的,你要用樂觀與寬慰的態度來啟動這個靈魂的正面作用。在北京紅蓮路圖書城,我選購了一本女作家畢淑敏的《預約死亡》,在列車上一路讀到鄭州,從中領略了西方發達國家由政府主導、慈善機構及志愿者共同參與的養老服務和“臨終關懷”,領悟了心理學家對死亡的描述和評價,知道死亡并不是純粹的可怕之事,它甚至存在著值得歌頌的美妙的一面。其實,死亡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自我調理,鍛煉,讀書,讀報,上網,寫博,寫書,聽經典老歌,聽臺灣甜妹卓依婷,做一個勤奮又勤快的老人,每天把家里收拾得整齊美觀、一塵不染,使得生活充實,避免無聊。雖然隱患的生理指標還在,但六年過去,我仍安然無恙,醫生說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這其中,堅持寫博客,尤其是堅持寫時事評論,既為社會的和諧文明貢獻了正義的輿論力量,也讓我的心身大為受益。

          因為自己曾經的新聞職業,喜歡就某些社會問題寫點時評。官媒不便發表,就發在自己的博客里。老伴特別反對我寫時評,說誰誰誰都不管、管不了的問題,你管得了嗎?對此,年前曾跟老伴爭吵翻臉,叫她不要再看我的博客。其實,老伴是好心,但她不知道,作為一個習慣于職業的新聞老人,堅持寫點時評,可謂一舉五得:一是對國家對社會盡了一份公民責任,二是收獲了表達的快樂,三是可以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四是有助于防止老年癡呆,五是可以防止自己與社會脫節。我能夠戰勝嚴重的身體隱患,堅持寫時評是重要作用之一。曾有朋友告訴我,他堅持在博客上閱讀我的時評文章,讓他得到諸多的共鳴和快感,因而他的慢性病也得到了很大緩解。

          當然,作為空巢老人,我和老伴也面臨著其他空巢老人面臨的所有問題。當代空巢老人,最后多是血雨腥風。老伴曾憂心地對我說:“咱們兩個如有一個病倒,不管是在家還是在醫院,誰也沒有能力照顧誰,所以咱們生病都生不起了。”如今的現實,人老了,錢少了,腿沉了,力小了,“三高”了,病多了,確實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很多像我一樣的老年人,直言不諱地說自己雖也怕死,而最怕的是死前“生不如死”的痛苦,最怕拖累親人。去年,我曾特意告訴女兒:假如有那么一天,我病得非常痛苦,生命已沒有尊嚴,就不要勉強地救治。你看醫院里,有的人身上插滿了管子,甚至已是癌癥晚期,卻還不惜代價地搶救,不但拖延了痛苦,最后還是人財兩空。

          正是如此,作為一個七旬老人,只能勇于面對現實。我和老伴的共識是:前面的事情既然不敢想,就不要往前想,走著說著;能快樂健康地過一天,就算贏了一天。

          是的,彈指已到古稀年,能贏一天算一天,明天如何不多想,得過且過是今天。

          總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知白發非春事,且盡芳樽戀物華。咱還得好好鍛煉身體,努力地保持心情快樂,時時處處善待他人,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就叫:白水一碗,心寡欲淡,但求快樂,益壽延年。(寫于2014年七十壽誕)。

          作者:賴國清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熱點推薦

        推薦圖文

        熱點標簽

        强奸到高潮视频

          1. <th id="d83b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