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政治+生物
學習生物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較多
但相對其他理科計算會簡單很多
屬于背誦較多的偏文科組合
【新高考百寶袋】第六期
選科組合:歷史+政治+生物
一、往屆選考情況參考
歷+政+生的組合是“3+3”模式和“3+1+2”兩種新高考模式中都存在的組合,兩種高考模式下的選考數據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1、“3+1+2”模式
在“3+1+2”模式下,生物成績較好同時希望擴大專業范圍的學生會選擇這個組合。通過對第三批新高考改革2021屆學生選考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歷政生組合選考人數情況。

數據說明:本表數據為福建、廣東、河北、湖北、湖南、重慶六省市2021屆高三選考人數平均值,僅供參考。
2、“3+3”模式
在“3+3”模式下,學生可在20種組合中選擇,不過這個組合的受歡迎度不高,選擇人數較少。以下為山東省2020屆高三選科數據情況,歷政生組合選考排名倒數第九。

數據說明:選取實行“3+3”選考模式的山東省2020屆高三選考數據。
二、歷史+政治+生物的優劣勢
選擇歷政生這個組合
它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么呢?
1、優勢分析
、傥目苾瀯菝黠@,學習難度適中::生物學科得分點多,且題目客觀題較多,學習起來會相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歷史、政治強背誦、做題難的屬性,學起來會比較輕松,壓力也不算太大。在“3+1+2”中能適配更多考生人群。
、趯W科關聯度高:政治歷史都屬于人文學科,研究的都是社會狀態以及規律的發展和演變,在學習上兩者有很高的關聯度。而生物研究的地球生物的發展歷史和演變,三者在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上都有會很大的關系。
、劭蛇x擇專業范圍相對擴大:在“3+1+2”模式中,首選歷史科目的組合專業覆蓋率低,搭配一個理科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選擇范圍。
、転榭佳、考公等打下基礎:政治是研究生、公務員考試的必考科目,考生如果有從事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的計劃,選此組合具有一定的優勢。
2、劣勢分析
、“3+3”模式下選科人數不多,排班受學校實力限制:新高考選科制度下,必然采取走班制教學,該組合選擇人數較少,在教育資源不發達地區,可能因為師資不足、走班困難而不開放這個組合。
、“3+3”中本組合競爭優勢弱:歷史、政治、生物、三個科目的組合專業覆蓋率低,在專業選時還要與其他學霸較多的組合考生競爭,整體優勢弱。
、圪x分有風險:組合中,生物選考人群較多且得分容易,可能出現某一分數段人數集中的可能,賦分風險較大;政治科目典型的選考人群少,且很容易出現學霸、學渣人數集中的情況,那么中等上下邊緣考生就比較有風險。
什么類型的考生適合選擇這個組合?
、俦容^擅長文科,政治歷史學科成績優秀;
、谟休^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記憶力;
、劬哂休^強文科思維,但是物理不好連帶地理得分困難的考生;
、艹煽冎猩嫌,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與文科學霸競爭的考生;
、“3+1+2”模式下希望能在一定程度擴大專業選擇范圍,但理科較弱。
三、“歷+政+生”的專業覆蓋率有多高
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歷+政+生”可報考哪些專業?“歷+政+生”在各高校的專業覆蓋率有多高?
1、可報考哪些專業?
歷政生組合可報考的科目包括傳統的偏文科專業,如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類、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除此之外,部分生物類偏文科的專業也可以報考。如生態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等。

(滑動查看更多可報專業)
2、在各高校的專業覆蓋率有多高?
選擇“史+政+生”選科組合的考生共有995所本科院校可挑選,其中專業覆蓋率:50.50%(數據測算來源于部分第三批高考改革省市2021屆考生選考數據,供參考)
這個選科組合在目標大學有哪些專業可讀?
后臺回復“選科”即可馬上查詢!
四、專業推薦
、僬軐W類專業推薦:哲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現代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社會學
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
、诮洕鷮W類專業推薦:經濟學、財政學、國民經濟管理、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保險、金融工程、信用管理、體育經濟、國際文化貿易
推薦院校: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廣東金融大學
、凵锵嚓P專業推薦:生物科學、生物信息學、生物信息技術、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動植物檢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信息學、植物生物技術、動物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安全、生物制藥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制藥園。
推薦院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
【新高考百寶袋】
帶你通俗易懂看懂新高考
堡爺每期都會蹲在留言區
收集童鞋對新高考的疑問
你盡管來問,反正我一定回答得上
下一期你想看哪個選科組合呢?
可以留言給堡爺
下期翻牌子可能就是它!!
轉自公眾號 選科專家堡爺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