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通過1787年美國費城制憲會議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國憲政民主制度從源頭發展到相對成熟,以及付諸實現的基本過程。
作者循著制憲會議的進程,一步步講述并層層推出對美國憲法中有關制度設計的思想土壤、歷史機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國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對不同的思想觀點時,遵從游戲規則,于交鋒和妥協中顯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對美國憲政制度中可憂慮的問題和歷史局限等做了分析。
其次,通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反越戰運動中,《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披露所謂“五角大樓秘密文件”事件中,憑借憲法權力,與當時的美國政府行政當局抗衡的故事,凸顯了美國式民主的運作機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機中的困境。
“那天,彗星劃過天際的那一天,那就像,就像夢幻的景色一般,那真是無與倫比,美到極致的風景。”彗星在夜空轉瞬即逝,卻是那么的璀璨。美國費城制憲會議前后的一系列故事,就如彗星劃過夜空,曾經那么耀眼。
追求民主
西方的民主,早在中世紀就有條文。1215年6月15日,英國《大憲章》出臺,其承諾:“任何人的權利和公正都不能被出賣、被否決、被拖延。”也就是說人人有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了,有法律可保障了。當然,實施起來還是不乏有不平等現象,但是,人們追求民主的意識強了,權利有了。
北美殖民地,受英國管制,沒有民主,沒有自由,遂爆發了獨立戰爭。歷經八年的艱苦戰爭,取得了勝利,得到了自由。為保障民眾自由,那些建國者們都散了。原來的十三塊殖民地,成為美國的十三個州,自治地自由地過日子。
當時的美國周圍都有強敵,人們的民主遭到侵犯,人們的自由受到了威脅。他們渴望有力的措施,保障他們的民主和自由。這就有了費城制憲會議的召開。
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保障民眾的民主和自由,又不能吞噬民眾的民主和自由。“弗吉尼亞方案”在反復討論、權衡利弊中不斷修改,又不斷推翻。必須放棄某些民主和自由,以保障大多數民眾的民主和自由。費城會議最終通過了謝爾曼提出的康涅狄格妥協案,解決了未來國會兩院的組成、選舉辦法和代表制。
隨著實施出現了弊端,1804年,美國通過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將總統和副總統的選舉,在選票上分開……
美國的歷史不長,但是我們能看到人們追求民主和自由,從沒有停止過。人類不斷發展,人權意識越來越強,就越渴望自由、民主的生活。
西方文明史如此,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何嘗不是如此?奴隸社會,人的生命沒有自由,更談不上民主;封建社會,人的生命較之自由,但是沒有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有了民主和自由,有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
無私奉獻
社會的進步,在沒有明朗的出路時,總有一部分人做出犧牲。一部分是開拓者、引領者,一部分是時代的犧牲者。作為開拓者、引領者,他們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付出艱辛的努力,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個人的生命,都在所不辭。
八年的獨立戰爭,華盛頓帶兵打仗,他沒拿一分錢軍餉。打贏獨立戰爭,華盛頓交出了帶兵權,回到弗農山莊做著自己最喜愛的事情,照管著山莊的莊稼;氐缴角f后,他的手頭更加拮據。為去費城參加制憲會議,華盛頓還預先給表兄路特寫信,借一些現金以備出門之需。
在費城制憲會議代表中,借債來開會的不只是華盛頓。在當時,很多美國人的財產都是土地,過著半自給自足的生活,手頭現金短缺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代表們也缺現金?墒,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人民的幸福,他們克服路途遙遠、盤纏不足,或本州的事務繁忙等,自愿借債去參會。
為了防止政府權力變成專制,他們的方案是不讓總統沾錢——根本不給他發工資,不給公職人員發工資。鎮長等公職人員都是義務的,沒有工資,只有具體的工作人員有工資。他們業余當官,為居民服務,廉潔從政,無私奉獻,不會以權謀私。發財和當官相差甚遠,涇渭分明。這是美國建國時期地方政治的常態。
在中國,無私奉獻的英雄比比皆是。為了祖國的統一,為了祖國的未來,多少愛國人士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無畏的趙一曼,視死如歸的李大釗,堅貞不屈的江竹筠……正是這些仁人志士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順應時代
任何政策、章程都不會橫空出世,都是時代的產物,順應時代而制定的。
北美殖民地要求獨立,要從英王手中奪得自由,把十三塊原來的殖民地聯合在一起,針對殖民地人民切膚之痛發出《獨立宣言》。
美國獨立戰爭之后,從華盛頓將軍開始的一大批上層軍官、文官和政治家,為保障民眾自由,都散了。十三個州,有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自治地自由地過下去。他們策劃獨立時成立的大陸會議所通過的章程《聯邦條款》,所謂聯邦,只是一個“牢固的友好聯盟”。
當時的美國周圍都有強敵,頻頻與之發生沖突。人民有著極大自由,而國家極為松散,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華盛頓等精英匯集費城制憲。既要保障十三州大多數人的權益,又不能讓少數人獨攬大權,決議了未來國會兩院的組成、選舉辦法和代表制……
順應時代所需,急之所急,解決了當時的一系列問題,人民的權利才能有保障。但是,時代在更新,與之匹配的章程、政策等也會有其不足,需要不斷改進、更新。新的時代,又會有新的政策、章程出臺,與新的時代相適應。
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放,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均衡發展。是考慮到地區差異的,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重點發展沿海地區,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了各種資源的有力配置,成功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
90年代后期,區域差距拉大,我國又開始向均衡發展傾斜,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等等。
不同時段的不同政策,目的是使國民經濟穩步上升,使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托馬斯?杰弗遜在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一打頭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的,作為一個人,天生具有不可剝奪的最基本權利。不管在什么年代,我們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摘抄
回顧西方的民主制度,很關鍵的一步,是1215年6月15日。那一天,在離溫莎城堡不愿的蘭尼米德,貴族們將一份文件面呈國王,國王在文件上加蓋皇家封印,也就是雙方簽字畫押,簽下了英國歷史上,也是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大憲章》。
那是英國國王和貴族們,就長期對外戰爭、對內分封以及勞役和賦稅等方面的矛盾,以文字協議的形式,做出的有關雙方權利、義務的規約。
《大憲章》甚至有一些有關司法制度的條款。例如,第40條承諾:“任何人的權利和公正都不能被出賣、被否決、被拖延。”你這么讀著,是不是能聞到點“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氣息了呢?在第39條中,國王還承諾,“未經法律或陪審團的合法裁決,任何自由人都不能被捕、囚禁、沒收、驅逐、流放,或受任何其他形式的傷害。”
你是不是已經從中看出了司法程序的概念?要知道,那還是1215年,中世紀啊。它象征著人性在覺醒,不能說你是國王,我就任你宰割了。當然,有了條約,國王還是要知法犯法的?墒,這些概念、思想的誕生,這些制度條文的形成,實在是人類舉足輕重的進步。P6—7
從英國《大憲章》與法律相關的那些條款,你還會發現,《大憲章》的獲益者,遠遠超出了貴族的范圍。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人類文明可能在一部分人中間先創造出來,而它被稱為是“文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能力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有了抽象的人道、人權的思維,而且,還在設計“制度”,保障這樣的權益。P7—8
最早抵達北美的一批商人,在1607年5月13日在弗吉尼亞上岸后,建立的英國人在北美的第一個居民點和第一塊殖民地。這些人幾乎是照搬了故鄉的法律制度,建立了北美殖民地最正規的政府。
以后,政府遷移到一個叫威廉斯堡的小鎮。在美國獨立之前,就是在這個小鎮上。從英國移植的管理制度,通過會議形式,訓練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其中包括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弗遜、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整整一代美國早期政治家,幾乎多半是從這里走出來的。P8
后來托馬斯?杰弗遜在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一打頭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實在是有的放矢、針對殖民地人民切膚之痛發出來的宣言。
英王不讓步,就引發了獨立戰爭。打出來的結果就是建立了美國。想當初,是獨立、從英王手中奪得自由的共同目標,把這十三塊原來的殖民地聯合在一起的。歷經八年的艱苦戰爭,取得了勝利,可是,以后他們何去何從?P10
美國獨立戰爭之后,從華盛頓將軍開始的一大批上層軍官、文官和政治家,所謂美國的創建者們,為保障民眾自由,想到的第一個措施是:“散。”軍隊散了,軍官和文官們散了,那些建國者們,都散了。原來的十三塊殖民地,現在成為美國的十三個州,也在散開,各自自己過日子。
他們認為,現在好了,各州有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州原來就充分自治,現在也可以遂自己的心愿,自治地自由地過下去。所謂聯邦,只是一個“牢固的友好聯盟”。這個說法來自1777年11月15日,那是他們策劃獨立時成立的大陸會議所通過的章程《聯邦條款》(1781年生效)。其實,這個“友好聯盟”的松散程度比今天的聯合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聯合國還有錢有人辦事,美國聯邦差遠了。
人若是飄散的,就不需要什么政府?墒,人是社會的動物,人必須扎堆才能生存,沒有管理機構,一扎堆就混亂。所以,就逐漸形成了高于社會的上層管理?墒,最終,管理反過來變成了對民眾的壓迫。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帝制專權令人生厭,民主思想由此產生。P16—17
當時的美國周圍都有強敵。北面是英國人,西面是法國人,還有沖突不斷的印第安人,西南面還有西班牙人。西進的拓慌者們,和印第安人也頻頻發生沖突……這是一個個人有著極大自由、而社會組織卻極為松散,松松垮垮、磕磕碰碰的國家。難怪美國當時完全被歐洲人看不起。覺得這個蠻荒的地方,有著一大群野蠻人的“國家”,隨時都要散架。P21
費城制憲會議召開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這不是因為他們對權力的欲望突然增強,而是他們發現“過弱”的“弱政府”,并不起作用,這是他們要修改政府組織的原因?墒,當初這個弱政府的產生,又是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強政府”會自我膨脹,最后吞噬民眾的自由。因此,現在的局面很尷尬,當初對強政府的憂慮,一點沒有消失,而弱政府又不管用,他們被逼著要造出一個可能會惡性膨脹的怪獸來。
反省最初發生在上層精英之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為這些人所處的位置對全局縱橫交錯的問題看得更清楚。而當時的大量美國民眾,還局限在自己的蝸牛殼里,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問題,就是追求絕對個人自由所導致的無政府狀態帶來的。因而,反對強政府的觀念仍然在美國民間風行。制憲會議消息傳來,也就引出許多反對意見。農夫的道理很簡單,有政府就要抽稅,抽稅的家伙就可能欺壓百姓。P28—29
自從帶領大陸軍隊打贏獨立戰爭,解散了軍隊,在1783年向大陸議會交出了帶兵權,華盛頓回到弗農山莊已經四年了。他做著自己最喜愛的事情,照管著山莊的莊稼。當時美國的土地得來之易,真真羨煞歐洲人。在革命以前,將軍自己就有了很多土地,結婚時,妻子帶來了更多的土地?赡莻時代,把出產的農產品賣到歐洲,再從歐洲買回必需的工業品,一進一出,并無多少收益。帶兵打仗的幾年,他沒拿一分錢軍餉,回到山莊后手頭更加拮據。為這次出門去費城,華盛頓還預先給表兄路特寫信,借一些現金以備出門之需。P31
在費城制憲會議代表中,借債來開會的還不止一個兩個。這并不是說他們就是窮人,而在當時,很多美國人的財產都是土地,過著半自給自足的生活,手頭現金短缺的現象非常普遍,代表們也不能幸免。P31—32
1787年,費城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多大呢?人口四萬。你也許會問到紐約,紐約當時比費城還小,只有三萬三千居民。波士頓更是只有一萬八千人。這就算是美國的幾個最大都市了!只要做個比較,你就可以知道美國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了。當時的巴黎有六十萬人口,倫敦有九十五萬人口。根據今天專家的考證,當時北京的人口大致是一百萬,面積據說比剛剛擴建的倫敦城還要大,是十八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所以,很好理解,為什么當時的歐洲人眼中沒有美國,因為直到今天還有這樣的規律:沒有多少人會在意一個窮鄉僻壤發生了什么事情。P34
麥迪遜并不把人性理想化。他知道,人性是復雜的。人有自私、妒忌、自我膨脹的本能。他贊同蘇格蘭思想家大衛?休謨的看法,人在孤處時比在公共生活中更誠實,“良心,這唯一殘留的紐帶,在個人身上實為不足。在稠人廣眾之中,人們對良心實無期待”,大家一起做事,如渾水摸魚,對個人行為的制約力反而消失了,結成群的人會互相為不良行為提供虛假理由。這就是一些平時看看還蠻善良的人,一進入群體就表現得十分邪惡的原因。
所以,麥迪遜認為,組成一個好的政府的關鍵,是控制好權力。他說:“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沒有必要……在構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時,最困難的是:你先得讓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來,你還得讓它能控制住自己。”P37
費城會議定于5月14日開會,可是,或路途遙遠、盤纏不足,或本州的事務繁忙,種種原因使代表們姍姍來遲,會議不能如期舉行。因為照規矩,這樣的會議必須達到法定出席人數。十三個州相約開會,必須有超過半數的七個州到會,才能開起來。
1787年5月25日,新澤西州代表趕到,終于達到法定數目,會議開始了。地點就在費城的市場街和第三街之間的市議會大樓,一棟二層樓磚房。會場在東廳。如今,這個市議會大樓被大家叫做“獨立宮”,十一年前,就在這同一個地方,北美各州的代表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F在,是在同一間房間里,各州代表再次聚會,這次是要解決美國怎么生存的問題。P40
這個會議本身就是一個民主實踐。他們在會議之前,先制定規則。規則規定,代表發言,必須站起來面對主席,先稱主席“先生”,然后把會議主席作為表達自己意見的對象。在提到在場的他人時,要用第三人稱。
這樣一來,即使有非常對立的不同意見,看上去發言人也是在向主席正面表述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和不同意見的人在直接爭執。主席按照慣例是中立的,于是正鋒相對的觀點,被隔在了主席這堵防火墻的兩邊,想吵也吵不起來了。這些規則來源于英國的國會規則,一直在英國保持到今天。P42
“弗吉尼亞方案”就政府結構本身來說,對這些與會的代表們,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因為他們都是洲政府的成員,對類似的共和政府結構并不陌生?墒,他們還是嚇了一跳。為什么呢?那就是我前面說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知道要加強聯邦政府,可是,真的一個如此結構完整的、大統一的、強有力的美國中央政府端出來,大家又看到,著完全顛覆了原來的聯邦概念。P52
在大政府勢在必行之后,最大的憂慮,又是如何使得政府權力不變成專制。為了防止這一點,他們出過的方案,現在看來,都有些可笑。比如說,不讓總統沾錢——根本不給他發工資。這其實也是美國的一個傳統,當時除了一個州之外,都不給公職人員發工資。就是今天在一些美國小鎮上,鎮長都是義務的,反而是具體的工作人員有工資。因為鎮長工作量也不大,自己另外有一份謀生的職業,只是業余當官,為居民服務。這和高薪養廉的思路恰恰相反。P57
行政、立法兩大分支,命令就是不斷地在“斗法”。在此后的實際運作中,美國國會就有一些立法 ,被總統否決之后,永遠也休想達到三分之二的強行通過票數。結果,他們就把總統不肯簽字的立法,和總統急著需要的立法捆在一起,算作同一個法案?偨y按照規定,不能部分簽署立法。就是說,同一個法案,總統要簽就全簽,而不能局部否決其中的條款。迫使總統為了促成自己需要的立法,也就只好把自己不喜歡的立法也一起簽下來。這種法案在美國被稱為“豬肉桶”。反“豬肉桶”,也是今天美國政治改革的一個細節內容。P61
民主意識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人性的覺醒,從而自然地引發出對底層悲慘狀況的同情和不平,進而為他們爭取利益。正由于這種同情大多發自有比較優越的社會地位、文明程度較高的階層,或者說發自知識階層,因此他們的民主意識從起源來說,都是帶著原罪負擔的。
他們非常容易進入的一個誤區,就是會不由自主地美化底層,以平衡自己的原罪意識。他們會在表達對底層苦難同情的時候,在贊美底層的時候,表現得煽情和夸張,以支撐自己的道德感。他們中的一部分會要求竭力降低自己的文明水準甚至在行為上表現出反文明和粗俗。
在法國大革命開始之前,激進的僧侶、貴族們紛紛在三級會議上放棄自己的等級地位,要求和第三等級的平民在一起,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源于這樣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走到極端,就會甚至連民眾不理性的行為也會加以認同,直到最后形成一個互為因果、首位難辨的怪圈。P74—75
基于當時的民眾水平,康涅狄格州的羅杰謝爾曼曾經指出,人民和政府之間的聯系越少越好,人民總是想知道得多一點,結果知道了反而會迷失。來自馬薩諸塞州的杰瑞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非常容易成為被假愛國者欺騙的愚民”。還有人說,根據經驗,以往的最大毛病都是因為“過多的”民主。他們幾乎都同意,如果說貴族專制是一種惡政,那么,無限制的民主也一樣糟糕,也會是惡政。P76
在獨立戰爭時期,最具意義的變化,還是一個逐步廢奴的立法,提出“應該給予所有的日以生命、自由和擁有財產的權利”,該法規定,在1784年3月1日以后奴隸母親生養的孩子,將是自由人。在這個“解放法案”之后,羅德島有了一系列的禁止奴隸市場等等的措施?墒,羅德島在制度上有一個致命傷,就是它原來殖民時期的政府結構沒有什么變化,在一定的氣候和條件下,就可能出現危機。P82
讀著費城會議的辯論記錄,你會發現,他們很自覺地在構筑世界上第一個大共和國,民眾的長遠利益,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讀著他們的辯論,常?梢钥吹酱蠖未蠖蔚、完全站在民眾立場上的精彩“民主言論”。例如,在討論立法機構“議會”的時候,有著典型國家主義觀點的詹姆斯?威爾遜一邊堅持要有一個強勢政府,一邊表示,這個政府的權力“直接來自一切權力的最終法源——人民”。P95
7月17日,費城會議正式接受了一個多月前謝爾曼提出的康涅狄格妥協案,解決了未來國會兩院的組成、選舉辦法和代表制。這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制度。這是費城制憲會議最重要的一天, 是一個轉折點——會議終于解決了最棘手的僵局,大洲和小州達成了妥協。P118
殖民時代在革命爆發以前,除了康涅狄格等地方,大部分民選官員不拿薪水,所以是一種榮譽。利用這種公共服務職位來牟取私利,被視作道德敗壞,和紳士的榮譽格格不入。正是這種觀念和制度,使得當時的從政者,當時的社會政治精英,都是有一定產業的人。因為只有不愁衣食著,不必親操井臼者,才有閑暇,才可能從政。反過來說,從政也不是經營產業的一部分。發財和當官相差甚遠,涇渭分明。這是美國建國時期地方政治的常態。P131
在巴黎的托馬斯杰弗遜,從麥迪遜的信中得知費城制憲會議的代表名單,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他說,這是一個“半神半人”的會議。這句話流傳很廣。在別的地方不可化解的世俗利益之爭,憑借著他們對人性弱點的自我意識和克制、努力,他們尋到了出路。P133
美國的制度是經過西方文明長期演進后結出的一個果子。它也有一些特別的機遇。例如制憲期間,北美政治環境的相對單純,使得這樣一批“半神半人”的學者政治家,能夠在政界長期生存并且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憲法誕生后的最初歲月里,又是同樣的一批紳士在執政,并在這個過程中完善紙上憲法的不足。P141
在建國初期,如何建立它的信用,穩定經濟形勢,對新生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憲法生效后,華盛頓將軍在各州派出的大選舉團里,以全票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789年春天在紐約市宣誓就職。新的聯邦政府最棘手的問題是財政。誰來擔任財政部長?聯合伊始,誰能收拾起三百五十萬人的國家的爛攤子呢?P142
漢密爾頓交給華盛頓總統一份意見,那就是以后著名的《論銀行之合憲性的意見》。
漢密爾頓的出色邏輯和論述能力,終于讓華盛頓總統接受了他的看法。1791年2月,華盛頓總統簽署法令,建美國第一個全國性銀行。這一銀行是美國建國初期經濟制度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對美國早期制度建設的最重要貢獻。P153—154
1804年,美國通過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將總統和副總統的選舉,在選票上分開。也就在這一年,漢密爾頓和伯爾進行了這場決斗。1804年的憲法第十二修正案,為美國古典政治時代的遠去,發出了第二個信號,而兩個紳士政治家為榮譽而決斗的槍聲,成為它的一個回聲。P183
德高望重并有著及佳人品、保守持重的政治家,并不能保證就是好的管理者,也并不保證不會把他的政治傾向推往極端。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上層,在某種特定的刺激之下,手中又有權力,就很可能會做出一些他身為平民的時候,不會做出的決定。
雖然亞當斯總統從來沒有運用過《客籍法》的權力?墒,《懲治叛亂法》不僅直接違反了有關言論自由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而且付諸實行。雖然聯邦黨人和亞當斯后來一再解釋,這是“展示措施”?墒,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曾經明確規定“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P196
這樣由實踐產生的修正,是在費城會議上,人們并沒有料想到的。從此以后,美國政治就是一種有反對派的政治,由制度來保障反對派的存在。任何政治家,不管在臺上還是臺下,都必須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對立派,以民主制度的要求來對待“政敵”。任何政治家都失去了在道德上貶低反對派的機會,因為在制度上,你不過是你的反對派的反對派而已。從此以后,反對派的存在,也成為美國民主制度的象征,成為政治開明的判斷標準。P205
杰弗遜在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不僅文字表達得清楚、優美,而且它有自己的思考。今天,大家都熟悉了他在《獨立宣言》開頭的名句:“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美國建國者們的思想源頭是歐洲,“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個說法,顯然受約翰?洛克的影響。那個時代的美國精英,都受過英國啟蒙思想的洗禮,都熟知約翰?洛克關于人的自然權利的論述,即作為一個人,天生具有不可剝奪的最基本權利的理論。洛克提到的是“生命、自由、財產”的權利。P208——209
杰弗遜最大的政績,是在拿破侖打算廉價出售法屬北美殖民地的時候,非常及時、堅決地購置了這片土地。這就是著名的“路易斯按捺土地購置案”,使得美國的土地在它的手里擴大了一倍。雖然當時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可是,杰弗遜的這個決定得到了它的前任、已經退休的亞當斯總統的支持。事實上,亞當斯任上參與的對英和談,簽下的條約也曾經使得美國的土地比獨立戰爭之前翻了兩番。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P221
杰弗遜甚至推導出這樣的想法,每一代人都應該修正憲法,讓憲法符合新一代活著的人的需要。杰弗遜甚至對人的壽命進行一番計算以后,推算出修正憲法的時間是大約每隔二十年。
杰弗遜因此在給亞當斯的信中說,“代代相傳”不應該過多考慮“文件交接”。杰弗遜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應該包含這樣的意思,人人在生下來的時候,就有權分享屬于活著的一代人的土地,土地應該有他的一份。他在這土地上,可以辛勤耕作,滿足生存的需求,用自己的工作“追求幸福”。P227
林肯的風格是樸素和謙卑。這種樸素和謙卑,既是他的出身本色,也是新時代的從政需要。把林肯的風格和杰弗遜的分各個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杰弗遜的民主理念來自于思想,他從前輩學者那里汲取靈感。他善于想和寫,而不善于說。他的風格是優雅的,是書面語言的風格。
而林肯的民主理念來自于他所進入的美國政治現實,他不是一個善于思想的人,從來不喜歡讀深奧的書籍,但他卻是一個善于演講、善于領悟大眾心思的人,他從面對面的大眾那里汲取靈感。他 樸素是口頭語言的風格。他從二十歲出頭第一次參與競選的時候就知道,這種風格對他是有利的,因為現在是大眾選票期決定作用的時候了。他不僅不忌諱在競選時候提起他卑賤的底層出身,而且是故意地顯示這種出身,處處表現他是一個伐木工。P236——237
林肯總統曾經坦承,常常是時勢控制著他。尤其在南北戰爭開始之后,要說有時候是局勢自己在走,大概都不為過。林肯總統最大的失誤,是對戰爭的規模和艱難程度的估計,可以說是離題萬里。不僅是他低估了這場戰爭,在當時對戰爭最為悲觀的人,都做夢也沒有想到,戰爭會打到這種地步。林肯的第一個征兵令是征集七萬五千人,為期三個月。而到了年底,北軍人數已經高達五十萬人。最終雙方僅是陣亡士兵,就高達六十一萬八千人。P247—248
“紐約征兵暴亂事件”之后,林肯的聯邦政府征兵的方式之一,只得用三百美元一個,“買”來雇傭軍人。甚至招募者萬里迢迢去歐洲招兵。所以,美國的南北戰爭,聯邦的北軍一方,有毫不相干的歐洲雇傭兵。其中有個因為和繼父不和,一心想當兵逃離家庭的十七歲年輕人,他又瘦又高,完全和一根竹竿一樣晃來晃去,他試圖加入法國軍隊和奧地利的軍隊,都因為體弱沒人要,最后竟然被招到北美,參加南北戰爭。
他聰明之極,估計到招募者要中間抽成,就在船即將到達美國的時候,跳船游上岸,又坐火車到紐約,把三百美元全數領進自己的腰包。好在那已經是1864年,戰爭很快結束,他在美國留了下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約瑟夫?普利策,F在我們常常聽到的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創立者。P252
漢密爾頓資助和支持了宣揚聯邦黨人觀點的《美國新聞報》,而杰弗遜暗中支持了一份《國家新聞報》。杰弗遜也曾經從紳士的理想出發,反對黨派活動。他說過一句名言:“假如要加入一個黨派我才能進天堂的話,那么,我寧可不進天堂。”可是,和聯邦黨人截然相反的政見,使他最終事實上改變了看法,成為共和黨人的精神領袖,而且非常積極地投入了黨派活動。
因為政見的分野,產生兩極差異。新的政治環境,使得紳士們相互交換意見,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分歧、取得一致。最終,你必須去訴諸最大可能的民眾支持,通過政權輪換,才可能讓國家有機會來試試自己的政策。P260
1870年,著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了《競選州長》,抨擊了這樣的“選風”。他以第一人稱虛構了自己競選州長的經歷,描寫一個正人君子如何被對手在媒體上步步抹黑。結尾時,馬克?吐溫發揮想象力,描繪“自己”在公開場合,被一群不僅穿得破破爛爛,而且膚色各異的孩子圍上來,抱住腿叫“爸爸”,結果精神崩潰,退出競選。
可是直到1884奶奶大選時,共和黨攻擊競選對手克利弗蘭時,還是活像《競選州長》小說的現實翻版。這樣的選風,一直要等到民眾和媒體的素養大面積提高之后,才逐漸改變。P263—265
如彗星劃過夜空:近距離看美國之四/林達著.——2版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7(2018.10重印)
作者: 王美霞 蝌蚪作文
來源公眾號:
蝌蚪作文
聲明:
本站(www.rxbbx.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